“匯率再升,中國制造的競爭力減弱,逼近企業存亡警戒線了。”黃發靜告訴記者,一些訂單就會形成區域轉移,比如會轉向越南、印度等國家和區域,“而工廠搬遷,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
黃發靜是中國打火機一行業龍頭企業,溫州日豐打火機的董事長,90%以上的產品出口歐美和日本等國。
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牌價的數據,截至10月19日,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保持這種繼續攀升狀態。10月19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為6.6553元。這比前一日又有提升。前期,美元兌人民幣的中間價為6.6541,按照匯改時8.11的匯率計算,累計升幅就已達到17.93%。
一場匯率的倒逼陣勢向黃發靜襲來,尋找應對機制成了他持續的“戰斗”。
“匯率安全鎖”是否安全?
“人民幣的攀升,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企業基本也相對習慣。”
但黃發靜同時話鋒一轉,“只是這貌似一只落不下的靴子,不知道這個底價到底出現在哪里。”
令黃發靜等出口商心有余悸的日子發生在2005年7月21日,中國匯改啟動。同時,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已調整為1∶8.11,相比之前,人民幣當天實際升值2%。
黃發靜稱,圍繞著進出口兩方的訂單,首先表現在一場場博弈開始密集化。在這個傳統產業中,黃從事國際貿易近20年,他的條件反射就是采取“化整為零”的談判法則。
之前,原本一年一次的訂單價格談判,匯改后增加到一兩個月一次。甚至,目前的形勢下,談判得半月或者一周就得重啟。“這是一場博弈,每次談判我們得一點點加價。”
中國制造優勢在慢慢喪失,黃發靜這個鏈條上的華人經銷商在不斷減少。開始,訂單基本來自海外的華人華僑。目前,在黃發靜的客戶群里,這個群體基本消失了。
“利潤在3%到5%的區間浮動。”黃發靜介紹。
黃的條件反射同時也是眾多企業的初始應變方式。隨之,另有一種規避方式被探索出來:制定匯率“安全鎖”。
比如,黃發靜與訂單客戶制定協商出一個穩定區間。比如匯率上下浮動為幅度在1%區間內的,升跌由供求雙方自負。一旦上浮幅度超出了1%,風險雙方各承擔50%。“基本這樣的規則比較容易接受。”
同時,黃發靜與周邊的企業主也同時嘗試過一種利用期貨來套期保值交易的方法。
黃發靜生產打火機系金屬外殼系列。比如,他在8月份接了一個相當于20萬美元的打火機訂單,10月份交貨。其中需要銅或者鋅等金屬材料,每噸6萬元,于是,他就在8月份以相應的訂單價格購買了10月份合約的銅期貨,價格訂單定價下原材料的分派價格。這樣基本不會被匯率所影響。
人民幣結算與銀企聯動
“但這些畢竟都是權宜之策。”黃發靜在求索產品的提升品質外,同時在尋求穩定或者有利于自己的幣種來定價,“曾經嘗試過人民幣或者歐元”。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財務處處長朱紅表示,截至9月30日,全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已達到330億元。然而,出口貿易領域中占比僅僅占到了19億元的份額。
“這是一種國際慣性阻力,在這樣的大勢下,在出口領域中,被客戶接受需要時間。”今年6月17日,六部委發布《關于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標志著試點正式擴大。國內的跨境貿易試點開始從廣東和上海區域向浙江等沿海城市推進。
以溫州區域為例,瑞安海太陽集團是最先嘗試的一批企業成員之一。“許多客戶不愿承擔這個風險,拒絕采用人民幣結算。”海太陽集團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王豐說。
在與外方企業談判中,外商堅持會提議采用人民幣結算,“畢竟產品的品質決定了議價的能力。”由此,海太陽在實施后3個月中,辦理8筆業務,累計金額2600多萬元。
“跨境人民幣結算未入佳境。”建設銀行溫州分行海外部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出口企業試點名單要報國家商務部核準,溫州已經報了400多家。時機成熟后,企業出口報關用人民幣,收匯也是人民幣,不用核銷,可以直接退稅。
但這種信息并沒普及到企業。“有這等好事?”浙江一低壓電器集團的財務副總聞訊后反應。這更像銀行主導的一種普及。農業銀行瑞安支行國際業務部副經理金海燕介紹,采用人民幣跨境結算,境內企業不僅可以有效規避外匯匯率風險,還可以降低境內進出口企業的購匯成本和出口企業的結匯成本,大幅降低因鎖定匯率風險而帶來的外匯交易費用。同時,還有利于企業加快結算速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后,粗略估算節省2%至3%。”海太陽集團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王豐介紹。
根據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主要的區域來看,目前集中在香港及澳門。而歐美市場,依然是個難點。“由于企業議價能力不高,在這些地區開展人民幣結算業務難度還比較大。”黃發靜對此分析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