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2月9日言論文章:聯合國大會和匹茲堡所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在兩次會議中,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都表達了中國政府的氣候環保政策并進一步在全球化背景下清楚地提出了加強國際合作的必要性。
過去幾周的討論中,國際貿易成為有關全球氣候會談的主要話題。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開始商議對碳排放量過高的進口商品課稅,盡管沒有明確,但是顯然這些舉措的對象之一就是中國。
這是一個危險的傾向,它很容易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戰爭。因此,我們必須探索保證國際貿易和降低碳排放量共同發展的其他可能方式。在加強國際合作的基礎上,中國可以提出低碳排量的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所以,中國很有可能將潛在的貿易沖突變成合作機會。
即使貿易戰爭可能成為嚴重的國際問題,但在目前的會談中最大的問題也許并非貿易戰爭的可能性,而是目標的討論焦點集中于貿易沖突這一事實本身。恰恰相反,我們需要的是加強合作與解決問題的措施。
美國、法國所提出的手段有兩個基本假設。首先,降低碳排放量的重點是控制產生問題的大污染源;其次,國家必須盡量維護自己的碳排放量而減少他國的排放量。這兩點假設實際上都有問題,而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在這此方面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一點假設是事實上從《京都議定書》至今,將污染問題歸咎于排放者已經主導了全球有關氣候問題的會談。現在,我們必須反思國家保護主義的立場,即國家是否必須盡力保護污染的重工業。
中國的發展可以幫助我們將問題的焦點從排放者變成新解決方案的提出者。無錫尚德、皇明集團、中國移動、遠大集團、比亞迪公司等案例的成功,表明中國已經具備一定的條件來制定環保型經濟發展政策而不僅僅停留于控制問題的嚴重性。在處理國際貿易爭端之外,我們更應該討論的是如何鼓勵低碳能源產品的出口方案。
解決方案可以包括:支持全球城市的建筑使用可再生原料,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電動汽車行業以及其他減少礦物燃料的措施。一種特殊的方案還包括改造型措施,它甚至能夠降低90%以上的碳排放量,例如電子辦公、智能電網、智能建筑以及電子讀物等等。
中國可以首先鼓勵低碳行業的貿易和投資;中國還可以建立一套系統,從而報告環保行業的企業通過產品和服務所產生的貢獻。現在,我們的焦點集中于究竟產生了多少污染;但是在未來,我們的焦點將會轉移到,我們究竟控制了多少污染。
第二個假設是談判必須以個體國家為單位來降低污染。從以下兩個角度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假設的問題所在。首先,它破壞了國際合作的可能性;其次,它忽視了我們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是如何發展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我們需要的解決方案必須通過國際合作才能得以進行,國家、企業、大學、城市都必須共同努力以合作應對全球的氣候危機。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主要的問題實際上來自于西方國家的高度消費的生活方式。而當代世界需要的是,為低污染而高質量的生活提供方案。在這個意義上,與其將問題拘泥于碳排放量的發生地,不如認識到中國的發展可以提供一種低碳式的生活方式。
中國可以發起在關鍵領域的合作計劃,例如全球虛擬會議系統的建設、可再生材料的建筑物計劃、智能城市規劃軟件開發等。中國可以積累如此一類的想法,然后動員全球低碳城市發展項目。這就會引導全球國家與城市之間的合作,環保型企業也能夠最大程度地實施其環保理念。
世界需要中國的發展,把目前的問題變成了未來的機遇,把隱含的沖突變成現實的合作。通過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以及合作計劃,中國政府不僅可以避免困難的局面,而且還將為海內外的企業提供新的戰略方向以及成功之路。(作者為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政策顧問Dennis Pamlin,編譯 胡飛飛,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