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在中國的GDP增長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制造業在經歷了多年的摸索之后,信息化需求及應用開始真正成熟起來。我國國民生產總值(GDP)已經連續兩年保持10%以上的高位增長態勢,制造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2007年其增加值達到1.3萬億美元,占我國工業產值的78%,其從業人員占82%,占國民生產總值約40%、占財政收入的50%、占外貿出口的80%。
根據聯合國統計司的統計,中國的GDP總量占世界第四位,近兩年來有希望超過歐洲排名世界第三,制造業在中國的GDP增長當中起著主要的作用,而且其增長速度也在三個產業當中是最快的。在世界經濟當中盡管第三產業在不斷發展,但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制造業還是經濟發展當中的重要部分,而且還發揮著主要的領跑作用。
制造業四大變化
1、“全球制造中心、世界工廠”的角色面臨轉型
“全球制造中心、世界工廠”的角色面臨轉型,中國制造企業的有效出路是實行產業升級,重點是優勝劣汰。珠三角、長三角目前的生產成本已開始超過許多東南亞國家,對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如家電、電子、紡織服裝、印染、化工原料和玩具業產生巨大影響。中國制造行業的地位正在逐步被高成本、低價位策略所侵蝕。應對這一變化,中國制造企業有兩條出路:一是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轉移,比如轉到中國中西部地區,這是短期行為、飲鴆止渴,這種簡單的產業轉移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是拖延擴散產能過剩、貿易失衡和環境污染等深層次問題,能否理性地承接具體的轉移項目是各地政府和環保部門的一道難題,更何況很多制造企業在考慮到勞動力和土地、廉價的物流等這些綜合經營成本后,很難下定決心進行遷移;二是實行產業升級,提升產品的質量、檔次、技術含量以及自有品牌,進而提高產品的價格,提高“中國制造”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樹立品牌和自主創新技術積累雖然需要長期努力,但卻是解決中國制造業中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的“全球制造中心”地位被改變的根本解決方法。
2、“節能減排”已成為高耗能行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節能減排”是高耗能行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直接動因,而節約能源、降低成本、扶持高資源利用率高生產力企業做大做強、優化行業資源配置是“節能減排”政策導向的源動力。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年均經濟增長速度接近10%,但如此高速發展是以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來帶動產出為代價的。中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僅為3.8萬元/人年,是美國和日本的4%、德國的5.5%。面對上述狀況,中國專家呼吁:“中國的傳統制造業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已成為能源消耗的大戶,改革已經迫在眉睫。”2007年被稱為“節能減排”年,我國的“十一五”規劃確定,未來5年要節能20%。目前我國工業中,重工業的發展快過輕工業,重工業中又是高耗能行業的發展最快。2007年,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和電力6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 20.1%,增幅同比提高3.6個百分點。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2007年以來,國家加大了對高耗能行業的調控力度,從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及煉焦、化工這5個行業運行情況看,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但總體增速依然偏快。
3、國家著力振興裝備制造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裝備制造業、化工行業落后產能過剩,國家著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化工業的發展。國務院2006年6月正式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我國振興裝備制造業重點突破16項裝備和產品,并從6個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國家出臺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及相關措施,優化了產業結構,控制了產能過剩,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由此開始。在上述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下,典型影響行業是機械制造行業企業,這其中包括眾多電子機械、化工機械、服裝食品機械行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