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備受外界關注、由工信部牽頭醞釀多時的促進企業兼并重組政策,日前正式通過國務院下發。
9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下稱《意見》),要求各省從體制改革突破和財政信貸政策傾斜等方面,積極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工作。
《意見》將汽車、鋼鐵、水泥、機械制造、電解鋁、稀土等行業作為兼并重組推進的重點。
為盡快落實這些領域的企業兼并重組,工信部要求各地方在10月份前至少上報一例兼并重組案例,在利好政策下,中國企業兼并重組即將開始大提速。
兼并重組“拉郎配”
“我們一直在關注《意見》何時出臺,下一步我們兼并重組的方向就是本省的民營企業了,《意見》出臺后,會讓我們的重組成本大大降低。”9月8日,河北鋼鐵集團相關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就在《意見》下發的前幾天,8月30日,河北省政府有關方面在唐山召開促進河北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會議,《中國經營報》記者從該會議了解到,下一步,河北將加快培育3~4家具有較強實力和明顯競爭優勢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也就是說,未來河北除了已有的龍頭鋼鐵企業河北鋼鐵集團之外,還將成立至少3家大型鋼鐵集團。
無獨有偶,山東國資也準備推進一系列兼并重組工作,在山東鋼鐵集團兼并民營企業日照鋼鐵集團之后,山東還將繼續通過兼并重組擴大“國資軍團”。山東省國資委主任譚成義表示:“力爭將山東省管企業調整到25戶以內,打造10戶左右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較高知名度的大企業集團。”
與此同時,國務院國資委旗下的123家中央企業兼并重組的進程正在加快,到年內央企要減少到100家以內。
事實上,此次《意見》的出臺對各級國資委旗下的國有企業影響最大,此前各地掀起的重組浪潮也多為國有企業,而國資委亦是《意見》的參與制訂者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河北、山東乃至央企層面,一浪接著一浪的兼并重組均是國企盤子的自家整合,甚至多是“拉郎配”似的重組。
按照《意見》敲定的兼并重組的基本原則是:充分尊重企業意愿,通過完善相關行業規劃和政策措施,引導和激勵企業自愿、自主參與兼并重組。同時,還要堅持市場化運作,規范行政行為,由企業通過平等協商、依法合規開展兼并重組,防止“拉郎配”。
“這明顯是針對此前一直以行政手段為主的企業兼并重組出臺的政策,但能否制止‘拉郎配’式的重組并不好說。”河南國資委不愿具名的人士對記者表示。
在河南國資人士看來,目前的國企重組有相當一部分還處在“拉郎配”階段,比如在鋼鐵領域, “大鞍鋼”、“山東鋼鐵集團”和“河北鋼鐵集團”等鋼企規模“比賽”以及中國鋼鐵業重組亂象的背后,是政府“拉郎配”和鋼企產能的盲目攀比心理在“攪局”。
清掃兼并重組障礙
實際上,企業兼并重組是2007年以來,各大產業領域的主旋律,但伴隨企業兼并重組浪潮的還有因跨體制、跨區域重組中出現的不和諧因素。
2009年,吉林國企通鋼集團與民營建龍鋼鐵在進一步重組過程中,發生了震驚全國的“陳國君血案”,這是跨體制整合失敗的極端表現。
另外,央企鞍鋼和遼寧國企本鋼的整合至今還處于“聯而不合”的階段,而造成“聯而不合”的主要原因便是因為稅收分成和人事安排帶來的博弈,鞍本重組便是因跨區域重組,造成利益不均的典型重組失敗案例。
此前,在企業兼并重組過程中,跨區域整合存在稅收的分成,一般工業企業的所得稅需在企業集團總部所在地繳納,比如鞍鋼重組本鋼后,本鋼的所得稅需要在鞍鋼總部所在地繳納,而流轉稅(營業稅、增值稅)則在本地繳納。
為此,許多地方政府為了保留稅收并不情愿讓自己所在地的企業被外省(外市)企業重組。
然而,阻撓企業重組的關鍵因素遠非這些。
“企業的兼并重組就是利益重劃,說到底是人事的博弈。”河北鋼鐵集團董事長王義芳一語道破玄機。
實際上,企業在進行兼并重組后,被重組方的企業領導人將失去主導權、控制權。有遼寧國資委人士曾向本報記者透露,鞍本鋼重組不成功很大的因素是來自企業領導人的抗爭。
為此,《意見》消除企業兼并重組的制度障礙,將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是要清理限制跨地區兼并重組的規定。為優化產業布局、進一步破除市場分割和地區封鎖,要認真清理廢止各種不利于企業兼并重組和妨礙公平競爭的規定,尤其要堅決取消各地區自行出臺的限制外地企業對本地企業實施兼并重組的規定。
二是要理順地區間利益分配關系。在不違背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的前提下,地區間可根據企業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簽訂企業兼并重組后的財稅利益分成協議,妥善解決企業兼并重組后工業增加值等統計數據的歸屬問題,實現企業兼并重組成果共享。
有媒體稱,稅收分成是按照五五分,但工信部并未對此說法進行回應。值得注意的是,《意見》并未對目前由人事博弈帶來的阻礙提出解決之道。
民資、國資誰主沉浮?
另外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就是民企在兼并重組中的地位。2009年如火如荼的兼并重組,“國進民退”之勢引發熱議。在這樣的背景下,此番政策的出臺能否讓民營企業“反客為主”,就更值得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面向的企業范圍并未分國企和民企。
在諸多市場人士看來,《意見》在“新民資36條”上進一步強調了民營企業市場準入的機會。
《意見》指出,放寬民營資本的市場準入,切實向民營資本開放法律法規未禁入的行業和領域,并放寬在股權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加快壟斷行業改革,鼓勵民營資本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進入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領域,支持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共事業、金融服務和社會事業相關領域。
但是,制度門檻的清除并不意味著民間資本可以長驅直入。上海證券宏觀經濟首席分析師胡月曉指出,經過長期的發展,部分領域的壟斷格局已經形成。“制度門檻沒有了,市場門檻卻已經很高。”
對此,山東某民營鋼鐵企業的負責人王利軍深表同意, “看似是對民營資本一視同仁,但一些壟斷領域即使國資放開,民資也無力進去,更別說參與重組了。”王利軍認為:“像石油這樣的領域,每個環節都是國企在壟斷,民營企業個體勢力再強,只靠單打獨斗很難在類似領域生存。”
在王利軍看來,《意見》出臺后,國有企業在重組浪潮中會更加“兇猛”,國有企業在經過一系列改革和重組調整之后,目前在市場的地位越來越強,民企也很難與之抗衡,所以“玻璃門”和“彈簧門”還會上演。
對于王利軍的觀點,國資領域資深人士祝波善很是認同,他認為,民企已經在5年前參與了國企改革,當時民企參與國企改革是有機會的,但如今的國企在歷經一系列改革之后,規模和市場地位越來越大,越來越強,此時民資若以主導方參與國企的兼并重組十分艱難,如果是參股還有可能。
“在鋼鐵、水泥等資源型領域,未來還可能出現‘國進民退’的局面。”祝波善對記者表示。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保育均認為,民企要想參與國企改革,重組國有企業只能在省一級以下國企進行,在央企層面則屬于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