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CCMT2010創新發展高層論壇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金陵會議中心舉行,圍繞創新和發展的主題,眾多機床排頭兵企業負責人各抒己見,為與會者提供了一場業界前沿動態的饕餮盛宴。以下是演講嘉賓的精彩觀點。
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關錫友:世界機床業態正在悄然轉變
轉變體現在四個方面:一、國內市場國際化競爭加劇。由于中低檔數控機床市場萎縮和生產能力過剩,加之國外產品低價涌入,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而高檔產品由于長期以來一直依賴進口,國內產品更加面臨著國際化競爭的嚴峻挑戰。
二、以技術領先的策略正在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策略轉變。經濟危機往往會催生大規模的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機床工具行業實現制造業服務化,核心在于要以客戶為中心,積極提供客戶需要的個性化服務。因此,從簡單的賣產品轉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從以技術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成為當今的趨勢。
三、我國的產品與中國市場需求反差較大,產品結構亟待快速調整。我國機床行業雖然保持多年持續快速發展,但是產業和產品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依然存在,整個行業大而不強,高檔產品還大量依賴進口。目前,國產機床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雖然已經有一定的提高,但是高檔數控機床、核心功能部件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還很低,全行業替代進口的潛力非常巨大。
四、企業技術遇到新的封鎖,建立自主、新型、戰略性的產學研創新模式是支撐產品結構調整技術來源的惟一途徑。由于中國機床企業的地位、工業化水平和品牌影響力在逐步提升,要成為工業強國,其技術的獲得再也不能依賴別人。過去,我們走了一條從模仿到引進的道路,從現在開始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由于中國工業化的發展和市場需求,一定會催生出一個強大的機床行業,而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國際化競爭加劇,中國機床行業的發展會遇到新的技術封鎖。
因此,中國機床行業要想從大變強,惟一的途徑是自主創新,從世界發展的慣例來看,沒有任何一個強大國家的技術是依賴于別人的。因此我認為,面對未來中國要想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建立自主的、新型的、戰略性的產學研創新模式是支撐產品結構調整技術來源的惟一途徑。
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黃照:堅持技術創新才能加快產品結構調整
如果說金融危機肆虐時期,重要的是信心問題,那么在后危機時期,則是到了表決心的時候。
當前,我國經濟出現了由高速發展走向逐步趨緩的態勢,各個行業均受到很大影響,國內機床行業也無可避免的受到了較大沖擊,重型機床制造企業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只是相對中小型機床產品,重型機床受到的影響較小,主要還是產品與市場所決定的,這是我國機床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面對金融危機,企業必須積極調整產品結構,不斷提高產品技術水平,滿足市場需要,這是決定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重型機床行業之所以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仍能保持一定的增長幅度,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國家產業政策拉動以及宏觀經濟調控的積極影響;另一方面也有企業積極調整產品、堅持自主創新不斷發展的內在因素,這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由于重型機床行業企業長期堅持技術創新,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加快產品結構調整,促進產業技術升級,抓住市場先機,不斷提高產品技術水平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增強企業市場競爭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這是重型機床行業先于其他行業廠家快速發展、平穩度過金融危機的關鍵所在。
重型機床行業擔負著向各重點行業領域提供基礎裝備的重任,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重型機床產品服務的對象和應用領域決定了產品的技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企業要保持長期可持續發展,向市場提供高技術水平的產品,必須具備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再者,技術創新為結構調整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因此結構調整必須和技術創新有機結合,才能實現調整產品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的目標。
重慶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廖紹華:“兩化”融入企業創新平臺建設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限于企業內外各種因素的制約,重慶機床的主導產品大都還屬于幾十年未改型的普通制齒機床,企業存在自身裝備能力差和資金短缺的雙重困難,產品研發試驗能力低,研發平臺少,創新能力薄弱。2001年以前,大量超期服役的陳舊機床成為企業主要裝備,存在自動化程度低、能耗大、勞動保護弱等系列問題,企業裝備新度系數僅為18%,數控化率低于5%。在此情況下,必須進行創新能力建設,使企業研發制造能力跟上市場的需要。
在產品研發方面,重慶機床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建立了CAD/CAM/CAPP/CAE/PDM一體化的技術信息系統,實現了機床產品開發的虛擬樣機技術。在試驗和制造能力方面,我們將信息化融入裝備改造和升級之中。為使企業裝備跟上產品更新換代的需要,重慶機床大力淘汰落后加工能力,在重慶市政府的支持下,先后實施兩期設備數控化改造、升級換代工程,利用數字信息技術提升傳統裝備能力。
2002年以來,我們共完成設備數控化改造93臺,累計投入專用改造資金500余萬元。同時,我們新購了關鍵設備及精密儀器近300臺套,價值超過2億元。投入TIS信息化系統改造資金400余萬元。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改造以及新型數控裝備的大規模應用,公司設備新度系數提高到61%,數控化率提高到30%。
新型工業裝備是“兩化”融合的重要載體,對機床行業來說,“兩化”融合最終體現在為用戶提供新型數控機床。數控機床是機械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后形成的數字化、智能化的產品。與傳統機床相比,數控機床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性能、品質、可靠性、成套性等方面,更重要的是還表現在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核心技術的轉變上。
基于信息技術和傳統機床技術融合,公司已基本掌握了數控高效制齒機床成套技術及裝備的設計和制造技術,這不僅結束了中國不能自主研制高檔數控制齒機床的歷史,而且還一躍進入到世界先進行列,并出口韓、日、法、印等國家,率先翻開了國產高檔數控齒輪機床走出國門、服務全球的新篇章。
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志剛:創新引領企業快速高效發展
創是刀、新是斧,惟有大刀闊斧地改革,用新的思維、新的行動,才能保證企業活力的迸發。
企業是行業創新的主體,而企業創新的原動力來源于市場,來源于用戶不斷提升的創新需求。2009年,由于中國市場的一枝獨秀,使得國外機床制造商紛紛到中國來搶奪市場,“國內競爭國際化”表現的尤為明顯。
如何應對,濟南二機床以技術創新來引領企業發展。公司通過技術集成、掌握關鍵技術、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與核心產品,來鞏固、發展企業的競爭優勢。
同時,企業將制度創新作為增強活力,適應市場競爭的重要途徑,深化勞動、認識、分配等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充滿活力的競爭與激勵機制。
由于企業管理是具有個性化特點的活動,企業管理又與企業文化具有很強的融合性。濟南二機床堅持將管理創新作為各項工作的重點,用管理來提高效率。同時,在70年企業文化積淀的基礎上,提煉出“合作、創新、效率、責任”的文化理念,為各項工作提升營造濃厚的氛圍。
市場營銷是整個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多年來,濟南二機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依托,密切與重要客戶的戰略合作關系,實施營銷創新,提升創新價值。
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統領國家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主線,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企業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徑。作為為國民經濟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裝備制造業承載著推動創新、引領技術進步的責任與使命。作為國家裝備制造業的骨干企業,濟南二機床將以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加快技術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努力實現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與行業企業一道,共同締造中國裝備業的輝煌明天。
北京第一機床廠廠長崔志成:戰略引領創新發展
北一在“十一五”初期,制定了可以稱之為企業的綱領性文件的企業發展戰略,明確了北一的愿景,那就是: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機床制造與服務供應商。
這一愿景強調了三層含義,即:全球競爭力、機床制造商、服務制造商。圍繞這一愿景,北一確定了自己的使命,即為股東提供持久的高回報,為員工贏得社會尊重,做用戶的工藝師,做裝備工業的脊梁。
為此,北一提出了“聚焦重型機床和中型中高檔數控機床”的聚焦戰略,堅持技術領先,堅決走中高端路線,避免產品的低價競爭。
在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北一堅持不懈地培育和提升研發及創新能力、營銷和客戶服務能力、價值鏈協同管理能力、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能力等四項核心競爭能力。
清晰的戰略為北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戰略管理這一管理創新理念在北一取得了重大突破,企業的經營成果讓員工們認識到了戰略的重要型。在北一這樣一個具有60多年歷史的老國企,開始樹立了戰略觀念,管理層建立了戰略思維,執行層建立了對戰略的遵從意識,從而統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為北一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2009年,北一合并口徑的銷售收入29.45億元,同比增長5.5%,銷售收入占金屬切削機床行業重點聯系企業的4.96%;利潤總額占金屬切削機床行業重點聯系企業的12.4%;綜合經濟效益指標居全國機床行業之首。
2010年,中國經濟正處在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壓力日益增大的態勢下,北一同樣面臨形勢多變、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的局面,為此“十二五”期間,北一還將堅持聚焦戰略,來調整產品結構;實施戰略協同,助推內外共贏;實施內部重組,助力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