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2011年至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初步完成,目前正在向各相關部委征求意見,有望于本月最終定稿并上報國務院批準。未來10年,或將投入逾1000億元資金扶持。
《規劃》的總體目標是經過十年努力,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形成一批自主技術和標準,整車和關鍵零部件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在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保有量上,《規劃》提到到2020年的總體目標是: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500萬輛,而以混合動力汽車為代表的節能汽車產銷量達300萬輛,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隨著政府的進一步推進和扶持,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占領巨大的市場份額,前景十分樂觀,那么零部件產業作為汽車工業的支撐產業該如何面對新能源汽車規劃呢?
目前我國雖是全球第一大汽車產銷國,但在零部件產業方面我們依然缺乏競爭力。外資汽車零部件跨國企業掌握著高科技制造技術,而中國本土的汽車零部件公司絕大多數缺乏同步開發能力,而只具備按樣件開發或按圖紙開發的能力,在高技術領域的差距就更大。因此我國的零部件企業要與國外企業相抗衡當務之急是掌握高科技制造技術。
掌握高科技技術的方法只有兩種:一是引進外資,靠合資來引進技術;另一個是自主創新。通過合資來引進技術是我國汽車產業的一條老路了,改革開放以來,雖然通過引進外資我國的汽車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我們的自主品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對國外的跨國公司構成了威脅,他們不會也不可能賣給我們核心技術。通過合資來引進技術只能是死路一條。因此,我們必須走自主開發、自我創新的路子才能在當今的零部件產業乃至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中占有一席之地,進而瓜分新能源汽車規劃中的1000億。
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技術是動力電池、電機和汽車輕量化的材料科學三方面,隨著中國對于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的落實,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零部件產業要想在新能源汽車中立于不敗之地,就應在這三方面進行大力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