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業正熱得發燙。
近日,江蘇省光伏協會副秘書長熊源泉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僅江蘇省(光伏電池的)產量就已接近去年國內總產量的一半。”
但下游的快速發展,已經開始引發連鎖效應——蟄伏了一段時間的太陽能級多晶硅價格曲線近期開始拉升。
據了解,相對于5月份,上個月太陽能級多晶硅價格上漲了30%,年內更有望突破80美元/公斤。
在上漲的成本面前,下游光伏組件廠商的利潤空間正在被擠壓。這是否意味著一場新的洗牌即將到來?
相對短缺在7月上旬召開的2010中國(東海)硅材料產業發展論壇上,熊源泉表示,“從我們的統計來看,2010年上半年,江蘇全省的光伏電池產量超過了2吉瓦。”
這幾乎是江蘇省去年一整年的產量數字。2009年,江蘇省光伏電池產量約2300兆瓦,占全國產量的57%左右。
“考慮到9-11月是光伏電池需求旺季,江蘇省全年的(光伏電池)產量有望達到4吉瓦”。熊源泉預測說。
他的預測并非沒有事實基礎。
阿特斯總經理施尚林向本報記者證實,其公司2010年的產品都已被訂滿,“2011年的訂單情況也很不錯”。
但下游火爆的市場行情,卻在光伏產業鏈上游引發了新的原材料“相對短缺”。
據熊源泉介紹,2008年,江蘇省消耗太陽能級多晶硅15800噸左右,其中進口約13600噸。去年,江蘇省太陽能級多晶硅消耗量進一步增長,達到了約20000噸。雖然省內一些多晶硅廠投產,但總產量仍只有需求的一半左右,缺口的另一半只有從國外市場購入,進口量約8000噸。
在他看來,今后江蘇省多晶硅供應缺口依然較大,需要依靠國外市場。
江蘇省的現狀只是全國光伏產業的縮影。在相對短缺之下,蟄伏了一段時間的多晶硅價格近期又開始飆升。
“目前上游多晶硅價格為60-65美元/公斤,較5月份的已上漲了30%,預計今年可能會漲到80美元/公斤。”近日,一家硅片廠商高管告訴記者。
對于這一預測,國內最大的兩家多晶硅廠商——賽維LDK和江蘇中能高管方面亦持有相同判斷,有中部個別硅片廠商甚至給出了100美元/公斤的預期。
這樣的價格漲幅,見識過多晶硅大起大落的光伏廠商們并不感到奇怪。
2004年時,多晶硅價格為24美元/公斤。此后一路走高,到2008年3月已經漲到了400-500美元/公斤。但高價并未能維持,一年后價格突降至115美元/公斤,并于2009年底跌至50美元/公斤左右。
記者了解到,此輪多晶硅價格的上漲,主要源自市場供求形勢的變化。
“我們的(硅片)產品現在是一片難求。”賽維LDK總裁辦主任姚峰向記者證實。
作為世界第一大光伏生產大國,2008年以來,國內光伏組件安裝量擴大了2倍之多,但相應的多晶硅產能僅擴產50%。
此前,由于金融危機沖擊,下游安裝市場受擠壓,多晶硅價格一直下滑。但現今行情逆轉,今年歐洲市場的火爆超出預期。
姚峰表示,“往年5月份之后進入淡季,但今年直到6月份產品仍供不應求,國內知名的光伏電池廠商及組件企業仍是滿負荷生產”。
成本危機但硅片成本價格的上漲,逐漸成為門檻最低的下游組件廠商將要面臨的危機。
中盛光電董事長王興華坦言,雖然硅片大廠于5月底6月初開始漲價,但是光伏終端在年初已與客戶簽訂了全年協議。由于全年價格已然鎖定,(我們)只能自己背負多晶硅價格上漲壓力。
在他看來,“漲件對純組件廠家影響很大,如果沒有自己的硅片廠或電池片,下半年生存比較艱難。”
雖然多晶硅價格持續走高,但在短期內,新的供應量卻不會從天而降.。
“由于去年國務院38號文的限制,新的多晶硅項目一直未批。實際上,即使批了,新的項目也需要有一個2年的調試期。同時,在國際市場上,日本德山、挪威REC、德國瓦克、美國Hemlock等國際七大廠的擴產也很謹慎,所以多晶硅供應緊張的局面未來一段時間難以改變。”姚峰解釋說。
在這種情勢下,知名組件廠家面臨成本壓力,而小組件廠家則由于沒有品牌已經難以出口。
2009年,國內光伏電池產量達4000兆瓦,95%以上的產品均出口國外。但與幾年前相比,不可否認的是,出口市場的監管已經越來越嚴格。出口產品均需獲得保險公司承保和外部認證(如IEC61215、IEC61730、UL和CE),方可進入歐洲及美國市場。
可這并不意味著市場空間的縮水。事實上,國際光伏市場依然在擴容。
根據全球知名的太陽能市場研究和咨詢公司Solarbuzz公司估計,按目前的趨勢來看,預計今年光伏發電站的安裝量將是去年的2倍,發電量將達到15.2G瓦。
王興華認為,品牌的組件商或因為與硅片廠商的良好關系,可以獲得一個較好的多晶硅片價格,從而保持競爭力。另外,如賽維LDK、天威英利此類多晶硅與組件均有生產的企業,本身即具備上下游一體化的價格優勢。“不出意外,這兩類企業將斬獲更大市場份額”。
業內人士估計,無法消化成本上漲壓力的中小型光伏組件企業,可能再次陷入金融危機爆發后倒閉或停產的窘境。
而在大型光伏廠商眼中,這些企業就算瀕臨破產邊緣,也沒有并購的價值。
“我們不會去兼并小型的組件企業,因為國內已有太多類似的生產線。我們覺得按照自己的規劃新建或擴建更為劃算。”全國五大組件商之一的CSI阿特斯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