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產業,分屬不同縣域,如何走出相互低價競爭?日前,由省經信委牽頭,永康、武義、縉云三地打破行政區域界線,聯合編制《永康(武義、縉云)五金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統籌三地五金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路、主要目標和重點領域,實現三地“產業共樹、品牌共護、質量共創、平臺共享”,以“五金”產業為紐帶,走從競爭到競合的道路。
“編制實施方案,標志著三地‘各人自掃門前雪’的時代已經過去,開始向有序、擁有自主品牌的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永康市委書記徐建華說。
永康是“五金之鄉”,共有近萬家五金生產企業,五金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產值的90%強。越辦越多、越辦越大的企業,也讓永康的五金企業發展成本越來越高。許多企業開始向周圍外流。據統計,永康流入武義的企業達800多家,流入縉云的也有100多家。
幾年下來,在永康、武義、縉云三地形成了年銷售收入超千億元的大型五金產業集聚區,卻面臨產業低端化、產品同質化 的困境。
“打破區域界線,抱團共同發展。”去年年底,永康率先提出這一想法,認為五金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個跨區域的產業集群,在下一輪的發展過程中,應打破行政區域界線,按照現代產業集群的內在規律,協同發展。武義縣、縉云縣對此十分贊同,認為三地協同合作,有利于資源有效配置,避免重復建設。
實施方案還在編制當中,三地就已經開始行動。針對“永武縉”五金產業帶企業“小而散”的實際,三地紛紛鼓勵企業走兼并發展的道路。前不久,永康中國王力集團已經兼并三地6家防盜門企業。同時,服務于“永武縉”五金產業集群的永康會展中心、總部中心、物流中心、五金科技創新中心、通關中心等五大中心,也已開工建設。這五大中心建成后,三地所有企業平等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