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品牌的手機都擁有自己的充電器,雖然在前幾年信產部用一條規定強制解決了“麻煩”,但目前充電器的接口仍然五花八門,并沒有真正降低成本。如今,這個問題再次被汽車消費者提了出來,汽車的消費性部件如雨刷、空濾等能否按統一標準生產并互相通用呢?
消費者:標準化可降低使用成本
讓汽車的消費性部件都按照統一的標準來生產,有著明顯的好處:車主的用車成本將大大降低,特別是易損件的標準化。王先生有一輛北斗星,他經常動手為愛車換機油、換空濾等。“如果大家都按照標準來生產的話,對車主就會很方便。比如要換空濾的話隨便買一個就能用,剩下的只是在材質和價格之間選擇了,用車成本會降低很多。不像現在,只能在配件市場中的少數幾個店面去選,不僅擔心貨不對路,要不就得承受店里保養的高價格。”他說,汽車消費性部件的不通用造成的效果就是強制、限制消費者消費,其實應該像輪胎那樣只要規格對了,用什么牌子的輪胎都可以。
廠商:統一有難度,需要逐步進行作為生產廠商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呢?記者采訪了一合資品牌的技術人員,他認為這個工作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有難度,需要逐步去實施。他說:“設計一輛車,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造型設計。就拿車燈來說吧,內部的光源大家基本上都用的幾個廠家的,但造型就要符合各自車輛的總體設計要求,而現在車燈很多都是總成,一換就是一套,怎么去統一。有些部件倒是比較容易統一,比如雨刷這種東西我們也經常自己換,把有骨的換成無骨的,只要大小合適就能用。”他表示,多數品牌因強調的家族特征而限制了有造型作用的零部件的統一化,而不同排量和用途的產品也限制了一些消費性部件的統一。
從事汽車修理的李師傅很幽默地從“心理學”的角度給記者解釋了這個問題,他說:“你說有沒有通用的東西,我說有,有些車一時間找不到一個小零件,我就找個規格一樣的先湊合著用。但你說要讓廠家從根子上統一,我覺著有點難。打個比方,有的車子幾萬塊錢,有的車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都有,如果都用一樣的消費件,這合適嗎?有人樂意,有人肯定不樂意,憑什么我幾千萬的車要和你幾萬元的車用一樣的東西。買車人的心理上就說不過去,你說廠家會干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嗎?再說了,專用的東西還能賣上專用的價錢,何樂而不為呢!”
市場:標準化是雙贏的合作
目前,國內市場因為競爭的關系,推出新車型的速度大大高于其他一些市場。在新車型的研發中,部分設計人員不是在深入地研究新車型結構的基礎上,利用本企業現有的比較成熟的部件產品,而是直接引進或借鑒國外的成熟車型。直接的結果就是本企業各個部件的新產品品種劇增,使企業又要重新投入大量的資金設備,加大了資金投入和成本;另一個結果就是,零部件廠的技術人員只能忙于應付新產品的產出和調試,品質自然也不敢說是最好的。這種不統一帶來的另一個后果是,售價和出險后的定損標準的不統一,給車主、保險公司等多方面造成麻煩。
近年來,我國的汽車產業迅猛發展。尤其是在剛剛過去的 2009年,車市年銷量突破1300萬輛大關,正式超過美國而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與之伴隨而來的,是汽車零部件產業的蓬勃發展。各大汽車廠商為了爭奪在華市場份額,紛紛強化其在中國市場的成本控制能力,零部件配套體系將逐步放開,零部件采購慢慢向中國傾斜。隨著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日益興起,汽車廠商在零部件采購和檢驗環節出現問題的幾率應該會有所降低。
在研發階段,汽車的各項功能與參數已基本確定,而對汽車品質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將圖紙變為現實的制造過程。所謂積土成山,局部影響整體,各個零部件的品質直接影響到整車的性能。因此,零部件的采購與檢驗,成為汽車制造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
零部件采購向專一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的結構特征主要是生產廠家分散落后。整車生產廠既傾向于就地采購或從本集團公司內部采購,又對同一車型的同一種零件實行多家采購方式,借以促進零部件廠家間相互競爭。這樣一來,由于各零部件廠生產規模過小,不足以實現規模經濟優勢因而使成本增高,而且生產規模過于小將導致無法投入足夠資金進行研發。整車生產廠實行多家訂購,使零部件廠不能指望獲得穩定的訂單,也就無法進行充分投資,產品質量因而難以提高。
可喜的是,由于中國市場在全球車市中地位的巨大提升,吸引了不少國外汽車廠商開始考慮將零部件配套體系逐步放開,并與中國本土零部件制造商合作,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可以先從對零部件企業的把關入手,選擇知名品牌中得到客戶廣泛認可的零部件;每年再動態調整零部件采購企業清單,根據前一年的使用情況優勝劣汰;最后,建立零部件質量檔案,每月進行例行分析,對出現問題的零部件企業督促其限時整改。
另外,國內一些車企與采購體系相對成熟的歐美、日本車企相比,本土車企的采購成本高、采購流程復雜,為轉嫁成本壓力,很可能會采取壓制供應商成本,這樣難免會導致零部件供應商相應地在一定范圍內靠降低產品質量來達成壓低成本的目的。因此,繼續將采購流程和制度向專業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成為保證零部件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
零部件檢驗向科學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有了可靠的零部件供應,接下來的檢驗環節也是不可或缺的。質檢是保證產品可靠的重中之重,零部件從供應商到裝配車間,只有中間經過層層把關,才能最終確保整車的質量不受影響。只有從操作者層面來控制缺陷的發生,才能保證最終產品的可靠性。
對零部件的檢驗,應建立科學化的抽檢制度,將質量隱患消除于無形。具體操作可按照小件要抽檢,大件入庫前則要經過100%檢驗來進行。對各規格零部件建立備案,并追溯每個零件的原材料提供企業,對其規格、型號等指標進行備案。如果零部件企業中途要更換原材料,則應全部重新檢驗、考查和登記。
對不同供應商施行相同的激勵與懲罰機制,借以促進供應商加大產品質量控制的力度。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各個部分、細節進行標準化,而標準化就是制定、執行和不斷完善標準的過程,就是不斷提高質量、提高管理水平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