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帶領我國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對黨和國家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業。30年來,我國石材業界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堅持改革開放,銳意進取,勇于創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這個時候,我們回顧30年行業的改革開放歷程,總結30年行業的改革開放經驗,展望我國石材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探討我國石材業在新形勢下繼續改革開放,向著現代石材業的方向又好又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石材業取得巨大成就
1.石材業大發展,行業由小到大。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石材業的主要產品是水磨石、大理石和花崗石(簡稱“三石”)板材,以水磨石為主,作為高檔裝修材料的大理石、花崗石板材的產量很少。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石材業的產品中水磨石雖然還在一些工程中使用,但大理石、花崗石板材已經成為石材業的主要產品。據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大理石板材的產量2393萬平米,比改革開放初的1978年的39.74萬平米增長59.2倍?;◢徥宀漠a量2.16億平米,比1978年的1.73萬平米增長12485倍。就價值量而言,我國規模以上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2007年是2000年的4.8倍;2007年的工業增加值是2000年的4.7倍;2007年全行業的實現利潤是2000年的5.6倍。2007年,我國石材進出口貿易總額已占全球石材貿易額的15%,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石材生產大國與消費大國。
2.石材業的產品結構發生變化。石材業的主要產品在改革開放初是以水磨石板材為主,現在是以花崗石與大理石板材為主。同時又開發了新型的人造石———人造崗石、石英石,人造石在近年得到快速發展。在石材業主要產品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石雕、石刻、石材機械、石材(防護)化工材料也得到長足發展,石材業的產品鏈條正在延長。
3.石材行業的技術水平逐步提升,已經開始從傳統走向現代。30年前,石材業是處在傳統的手工作坊式的生產階段。礦山開采基本都是采用鉆孔放炮為主的方式,石材加工也沒有擺脫手工雕鑿的狀態,當時的主要產品——水磨石生產也是半機械化的狀態。經過30年的發展,在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過程中,我國石材業在加工環節,生產線已經實現了鋸、磨、切、拋全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的程度也不斷提高。石材礦山開采環節,已經掌握了國際上先進的機械鋸切工藝,生產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串珠繩鋸;還從我國國情出發,開發了礦山用的圓盤鋸切機,大大提高了采礦效率和礦石的成荒率。
4.石材業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已經從國有為主,轉變為基本民營化,為行業增添了強大的活力。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國家為推動石材工業的發展,于1987年由原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原國家建材工業局批準成立了建北石材工業公司。全國各地也有一批國有性質的大理石廠,如北京大理石廠、山東銀磊石材廠等。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在石材業這種競爭性行業,國有企業的競爭力日漸削弱,逐步從行業退出。一大批民營石材企業應運而生,顯示了強大的競爭力。其中,廣東環球、高時、康利石材,福建溪石、萬里石石材,山東冠魯石材,新疆廣匯石材,上海塔星石材等成為我國石材業的骨干,這些企業在國內外石材市場上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為我國石材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5.石材業的集群化發展成為我國石材業的重要特色。我國石材業在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各地方政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在福建水頭、廣東云浮、山東萊州,石材企業依托資源與市場的優勢,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快速發展。這些地方的政府在土地、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的同時,在規劃、政策等方面積極引導,使這三個地方石材業的上下游企業協調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石材產業集群地。他們的成功經驗對全國石材業的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F在,在國內其他地區又有新疆、湖北、廣西、四川等省區的地、縣,都在學習他們的經驗,大力發展現代石材業。以資源為依托,企業為支撐,市場為導向,大企業為龍頭,企業與地方政府兩個積極性相結合,走集群化發展之路,在企業發展的基礎上,達到行業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雙贏的目的,已經成為我國石材業在改革開放中發展的重要經驗。
6.石材業的國際交流十分活躍,我國已成為世界石材貿易大國。以上海石材展為代表的在中國舉辦的石材展越來越活躍,廈門石材展、水頭石材展、云浮石材展、萊州石材展等都吸引了國內外石材業及相關行業的大量客商。我國的石材企業也積極走出國門,參加意大利、美國、德國、俄羅斯、中東等國家與地區的展會,不斷擴大我國石材業與世界各國石材業界的交流與合作。國際交流擴大了我國石材企業的視野,提高了我國石材業的技術與管理水平,促進了石材的國際貿易。2007年,我國石材業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46.85億美元,是2000年我國石材進出口貿易總額的3.86倍。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鼓勵出口政策的推動下,2007年我國石材出口額已達34.27億美元,是我國建材行業1985年非金屬礦產品出口額的11倍多。石材業成為建材業進出口的第一行業。隨著我國石材業的發展,我國石材機械裝備也逐步走向世界。
7.我國石材業已經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中獨立的大產業。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裝飾石材被列入國家統計目錄,行業陸續制定了一批石材業的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國家批準設立了石材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成立了中國石材工業協會。最近,經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批準成立全國石材標準化委員會,中國石材業已經成為由礦山開采業、石材加工業、石材養護業、石材機械制造業、石材流通與會展業等組成的國民經濟中獨立的大產業。
繼續改革開放,從傳統走向現代是我國石材業的歷史選擇
在我們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候,石材業和各行各業一樣,正經受著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波的考驗。我國石材業自2008年年初以來,生產雖然繼續快速增長,但增幅明顯減緩,規模以上企業1~8月工業增加值的增幅比去年同期下滑2.2個百分點;市場形勢嚴峻,出口面臨阻力,石材出口額的增幅下滑4.2個百分點;效益下滑趨勢呈現,企業經營壓力增大,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利潤率降低了0.27個百分點。這種趨勢在國內外經濟形勢不確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還有擴大的可能,行業面臨嚴峻的挑戰。同時,我國石材業值得慶幸的是,我國擁有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政府財政狀況好,外資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很小,國內市場巨大,政府又及時把保增長調整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出臺了一系列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國際上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經濟也還有較大增長空間,也會為我國的經濟仍然保持著較快的發展提供可貴的市場。我國石材業的發展又有繼續平穩較快發展的機遇,可謂是挑戰與機遇并存。
在這種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條件下發展石材業,我們就要認真總結石材工業在改革開放中發展的30年。石材業30年的發展離不開全行業的共同努力,是行業全體同仁抓住機遇,改革開放,艱苦奮斗的結果。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除了我們抓住了國內外需求拉動的機遇外,我國低廉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低下的環境成本和優惠的出口鼓勵政策是我國石材業30年輝煌的客觀條件。我國石材業在行業的定位、產品與加工技術的研發、產品和企業品牌的打造、經營模式的創新、與相關行業的溝通和交流等方面與世界石材業的先進國家,有巨大的差距。我們只適應了低成本的商品經濟時代,在低成本的時代,我們取得了世界石材生產大國的地位。但是,我們不是石材生產的強國,我國石材業雖然已經有了一些有一定競爭力的石材企業,然而,從總體上看我國石材業還處在傳統石材業的階段,面對高成本的商品經濟時代,我們還能保持石材生產大國的地位嗎?我們能夠在石材生產大國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成為世界石材生產強國嗎?
為此,我國石材行業在總結30年改革開放經驗的同時,必須順應形勢,從行業的實際出發,實行多元化的市場戰略,加快企業升級改造與行業聯合重組、扶優扶強、淘汰落后,爭取政策的支持,使我國石材業走上現代石材業的發展道路。
要實行多元化的市場戰略,在當前要十分注意市場的調整與開發。所謂調整是,我國石材業的市場要從主要面向工程投資和出口轉向在面向工程投資和出口的同時,面向消費市場(主要是家居工程和家居消費),在產品結構、營銷理念、營銷模式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所謂開發是,在國內,鞏固東部地區市場的同時,大力開發國內中西部、環渤海地區、東北地區的石材市場;在國際,鞏固日、美、韓、歐市場的同時,大力開發俄羅斯、印度、中東地區等世界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石材市場。
要加快企業的升級改造,就是要把企業從作坊式的傳統石材業的模式,轉向現代石材業的模式。當前,尤其要針對石材礦山保護性的開發、資源利用率的提高、環境保護水平的達標、勞動生產率的提升、石材產品與加工技術的研發等方面,進行技術改造。與之相應地采用科學的和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加強企業管理,趕超國際先進水平。
要加快行業的整合,就是要抓住當前市場條件下,不同類型企業面對變化了的市場的不同感受與反應的機遇,扶優扶強,淘汰落后。支持優勢企業通過資本運作突破傳統的管理模式,打造品牌、做大做強,鼓勵中小企業技術改造、提升水平,淘汰那些不能適應市場變化又不進行改造升級的落后企業。
要爭取政策的支持。全行業要聯合起來,認真研究石材業走向現代石材業的產業政策,提出扶優扶強、淘汰落后的政策建議;認真研究提出石材業應對金融危機、共渡時艱的政策建議,爭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幫助我國石材業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困難,促使我國石材業走上現代石材業發展的道路,把我國石材業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石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