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是建筑工程和建筑裝飾業無以倫比的高檔裝飾材料,自八十年代以來,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發展生機,使我國石材工業迅猛發展壯大,步入世界石材第一生產大國之列。唯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有其輝煌的發展時期,也有其“寒冬”的階段,業界不少有識之士早預感到發展的危機與挑戰,因而在迎接挑戰,創新變革中又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據筆者所見所聞有:
一、石材業向轉型升級方向發展
今年以來,由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給以民營為主的中小石材企業帶來不少的沖擊。如何應對危機,在“危”中求“機”,成了石材業走向轉型升級求發展,求生存的必然,歸結起來有四種轉型升級方式:
1、以拓展企業發展空間促企業轉型升級;
2、打造企業區域增長級,以優化空間布局促轉型升級;
3、以區域協作促企業轉型升級;
4、以招商引智促企業轉型升級;
在這一發展態勢下,轉型升級類型有:
在行業上由純石材業向冶金有色礦山開采、加工,入股于造船業、旅游業、建筑彩板業、環保設備制造、化工薄膜、建筑裝飾等轉型。
在區域上由沿海地區向中西部的四川、云南、新疆、內蒙古、湖北等省市拓展。
在企業自身的升級上主要是向規模化、技術創新方向發展。
在聯合、共享、共求雙贏上同房地產業、建筑業上進行聯合與協作。
通過以上方式實施企業的轉型升級,如云南恒桑礦業集團、浙江力寶高新建材、浙江南梁石業、昆山五洲石業、上海廣典石業、深圳康利、高時石材等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石材產品營銷格局的多元化
由于時代與環境的變化,市場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格局,不少企業在市場的博弈中,認識了市場的規律與走向。故在營銷格局上實行了多元化,即既重視國內的建筑工程、建筑裝飾、市政、園林、水利、環保、交通工程;也重視國外市場,如昆山五洲石業50%的產品出口西歐,50%為國內市場;上海廣典石材40-50%供出口,50-60%銷于國內工程;不少企業既抓城鎮市場,也不放棄農村鄉鎮需求。既在建筑工程上出手,也重視交通、環境、園林、水利建設之需,可以說石材產品的觸角已遍及國內、國外、城鄉的每一角落。
三、石材礦山開發的地域性轉移趨勢
“重加工、輕礦山”是2001年前的趨勢,自2001年后,我國石材“大哥大”與有實力的石材企業紛紛踏進石材資源大省去尋求高品質、儲量豐、礦山整體性好、易開采、交通方便的地域去開發。現這一趨勢有三個拓展方向:一是同國外名品礦山,如土耳奇、伊朗、埃及的大理石;印度、巴西、西班牙、加拿大的花崗石礦,葡萄牙的砂巖礦(木化石)等,采取自采、合采或荒料包銷等方式進行;二是加大對國內石材名品,如新疆紅、黃金麻,山西黑、蝴蝶藍;內蒙古的玫瑰、藍天白云,四川的啡鉆、金綠,貴州大理石,云南“添寶綠”花崗石、漢白玉大理石,山東的萊州白,江西星子白等石材名品礦山投入巨資進行開發。三是由沿海地區、東南部地區向中部的湖北、河南、江西,東北的吉林、內蒙古地區,西部的新疆、甘肅、云南、貴州、廣西等地礦山、加工廠投資開發。
四、人造石材是石材業發展的重要領域
人造石材具有色彩艷麗、光潔度高、顏色均勻一致、抗壓耐磨、韌性好、結構致密、比重輕、不吸水、耐腐蝕、放射性低。
人造石還具有資源利用優勢,一個年產40萬m2的廠家,一年可消化3-5萬噸天然石廢料,符合國家提出的節能減排政策。
隨著人造石生產技術由純壓板式向流水線的機械化轉變,它正朝著多功能、超薄型、多樣化,如由單色向雙色、多色、拼花方向發展,日趨被建筑工程所選用。
正由于人造石材具有以上的特色和價格適中,在廣東、福建、上海等地發展迅猛。預測其未來將和天然石材平分秋色,是石材業的一個新興產業,前景看好。
五、石材產品向薄型化,保溫節能型發展
石材是一種資源性產品,從石材資源的保護,節能與現代建筑的輕型化出發,石材的薄型化是必然要求。現天然石材的薄板、超薄板加工已由原來的10毫米、8毫米,發展到今天大理石超薄板已薄化到1.2-1.5毫米,花崗石也能加工至3毫米,人造石材的石英崗石已有厚度僅為3毫米的產品問世。這不但大大節省了資源,降低了成本,為建筑工程用材輕型化提供了保證。
石材產品向保溫節能方向發展也是近年來的一個明顯趨勢。如浙江麥克辛石業已成功開發出保溫復合板、鋁蜂窩板、透光板、石材超薄天花紙板。山東石通石業公司已成功開發超薄石材保溫干掛復合板,用聚合物砂漿使保溫復合板與墻體有效地粘結,達到天然石材干掛的效能。
這類石材復合制品其重量只有通體板的1/5至1/10,具有隔音、防潮、保溫性能,大大降低了建筑群體的電能和熱能消耗。同時由于質輕,在運輸、安裝上大大節約了成本。可以預見節能保溫石材產品的發展與市場空間廣闊,它適應了時代的要求。
六、石材業與“石文化”創意產業結合
石材企業做的不是簡單的石材產品,而是一種高尚的、富含文化底蘊的產品。所以如何推動我國石材及石文化產業的有機結合,挖掘“石文化”在中國石材產業中應有的價值,去參與國際競爭是不容忽視的一種發展態勢。深圳漢玉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依托其豐厚的礦山資源,同四川藝術學院、廣東美術學院等聯合,一直致力于中國立體藝術產業和石文化產業(石雕、石刻、石藝、飾品等等)的發展,在深圳寶安區創立了我國第一個石文化主體藝術創意園。他們認為中國石材產業的異形化和中國主體藝術產業材質大理石化,是極具前瞻性和發展空間的全新選擇。
七、機械化是石材工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石材機械從無到有、從原始向半機械化、機械化方向發展。在制造上從引進吸收、消化仿造、向自主創新上邁出了十分可喜的步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礦山開采上;從長期主導我國石材礦山開采的爆破和人工鑿巖(打契)開采法,向挖鑿機、裝載機、火焰噴槍、垂直鉆、水平鉆、液壓頂石機、高壓水切機、金剛石串珠繩鋸、金剛石連臂鋸、金剛石帶臂鋸、圓盤鋸等轉化。目前在礦山開采設備中采用較廣泛的有導軌園盤鋸、金剛石繩鋸、金剛石連臂鋸等。尤以導軌園盤鋸較多,其鋸片直徑已從1.2m到4.2m的大片鋸切,從單向(單刀)到雙向(雙刀)發展,大大提高了石材的荒料采出率與規整度。二是石材加工設備從小型園盤鋸到多片大型化、組合化發展、大砂鋸、大排鋸、連續磨已是規模企業的選擇。在我國石材機械生產的科達、盛達、華興、華隆、飛宙、常至等都邁向了自主創新成套生產的里程,并正向全能化、數字化方向發展。
八、石材市場向基地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我國石材市場經歷了集市式、門市式、廠棚式向鋼房式、綜合式方向的過程。現市場的一個重要趨向是向大型化和產業基地化方向發展。華東石材市場現已發展到占地達2000畝;京津國際石材產業總部基地占地達5000畝;長春東北亞總部基地占地22.2萬m2,建筑面積達38萬m2;嘉興長三角國際石材城占地1000多畝,建筑面積38萬多平方米。
在市場的功能上在向國際貿易、品牌展示、技術開發、物流配送、網絡信息推廣、電子商務、倉儲保稅、總部結算、生活配套等多功能綜合配套方向發展。
在市場的經營理念上,經過多年的探索,不少市場已本著“匯集天下精品,創建一流市場”的同時,向著“1+6”模式的物流業方向發展。依托相關物流服務設施進行降低成本,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和改善物流服務有關的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產品運輸、訂單處理、產品批發和終端銷售的全能型格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