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養蜜蜂,卻把全國各地的蜂產品匯聚長葛,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蜂產品加工集散地;不產一兩金屬,卻把全國的廢舊有色金屬匯集長葛,成為聞名全國的再生有色金屬加工基地;不出產任何生產金剛石的原料,卻成為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剛石生產基地;歷史上沒有一家機械加工企業,也沒有國家投入一分錢,卻成為全國最大的中小鑄件機械加工基地。
河南省長葛市在新一輪的市域競爭中,揚長避短,“無中生有”,面對金融危機的不利環境,硬是用全民創業的“長板”彌補了資源不足的“短板”,在幾乎“零資源”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座座工業經濟的“富民礦”,培育出金剛石制造及制品、機械加工、有色金屬加工等八大支柱產業,使長葛成為聞名全國的“人造金剛石之鄉”、“農機配件加工之鄉”、“蜂產品之鄉”和“建筑衛生陶瓷之鄉”,并成為全省重要的加工制造業基地。今年前三季度,該市完成工業增加值123.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84.3億元,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4%、16.7%和16%。
“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全民創業讓資源匱乏的長葛市開始有了產業經濟的“茂林修竹”“江河湖海”。長葛市上無資源可采,下無礦藏可開,連土地也人均不足一畝。可長葛人卻把劣勢當做一種挑戰、一種考驗,他們用不屈于命運所迸發出的創業求富精神,從“提籃小賣”起步,尋找著一個個小打小鬧的商機。不養蜜蜂,可以到全國各地收蜂產品;不產一兩金屬,可以回收全國的廢舊有色金屬;沒有大型機械加工能力,可以掛靠車輛廠生產配件。官亭鄉的蜂產品加工業,發展蜂產品加工企業46家,從業人員1萬多人,成為全國第二大蜂產品集散地和全國最大的蜂蠟出口基地;坡胡鎮發展機械配件加工業,有企業340家,從業人員達1.4萬余人;石固鎮的纖維板加工業,發展纖維板加工企業20家,從業人員3000人;增福廟鄉的小型建筑機械業,發展企業102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全市工業經濟領域已吸納勞動力14.8萬人。
產業經濟歷練著每一位生產者和管理者,一批成熟的企業家脫穎而出,掀起了孕育工業礦藏的一輪輪的“造山運動”。產業集群的“全民性”讓人人增長著市場競爭的經驗,提升著產業技術的水平,成為“人人有絕活”的“能人”。他們長期在產業大潮中摸爬滾打,不但熟悉本產業的“行情”,而且具備了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逐漸成為同行業的后起之秀和新產業的“開山人”,統領著本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檔次不斷提升。
伴隨著骨干企業的快速成長,各種產業優勢積聚,工業經濟“礦藏”的積聚優勢凸顯。長葛的產業大都起源于民間,群眾在探索增收之路中,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形成了配件加工、蜂產品加工、板材加工等各具特色的小產業。
工業經濟的高科技支撐,使長葛工業經濟的“礦藏”發生了精與細的“核聚變”,成為高開采價值的“富礦”。1985年,從貸款10萬元購買金剛石磨塊生產技術的專利起步,黃河公司完成了由一家小塑料加工廠到高科技企業的“龍門”跳躍,從此高擎起了高科技的發展大旗。在全省民營企業中,黃河公司擁有第一家獲準股票上市、第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第一家設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項榮譽,公司主導產品是人造金剛石和金剛石制品,年人造金剛石生產能力20億克拉,產量居世界首位。
目前,長葛市80%以上的企業都有自己獨立的技術創新體系,全市擁有8個國家級和省級技術中心、一個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兩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4家,并擁有高新技術產品27個。近年來,該市區域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共組織實施國家級、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60多項,開發新產品453種,其中80多項填補國內空白,專利申請量連續3年居全省首位,連續兩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擁有3個中國名牌、2個中國馳名商標、34個省級名優特產產品,品牌數量在全省中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