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12月31日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12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49.0%,比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
作為反映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的重要先行指標,12月制造業PMI走勢釋放了什么經濟信號?如何預判后期經濟形勢?記者就此采訪專家。
“總體來看,目前制造業PMI仍處于小幅調整階段,經濟運行基本平穩。”英大證券公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鄭后成說。
制造業PMI分項指數的變化,進一步印證了鄭后成的判斷:
在生產端,12月份,生產指數雖比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但仍高于臨界點0.2個百分點,達50.2%。至此,制造業企業生產已連續7個月保持擴張。
分行業來看,12月份,代表新動能的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PMI分別為50.3%和50.2%,高于制造業總體水平,繼續保持擴張;木材加工及家具、金屬制品、通用設備、電氣機械器材等行業生產指數均高于54.0%,相關行業生產增長較快。
同時,制造業企業對市場發展信心穩定。12月份,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5.9%,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連續6個月位于較高景氣區間。
制造業原材料供應商交貨時間繼續加快。12月份,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為50.3%,與上月持平,繼續高于臨界點。
“從12月份制造業PMI指數的結構變化來看,經濟運行基本平穩,企業生產活動持穩運行,新動能繼續穩定增長。”中國物流信息中心文韜說。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當日與制造業PMI同時發布的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0.4%、50.3%,均處于擴張區間,分別較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微落0.1個百分點。
綜合來看,“我國經濟總體產出景氣水平保持穩定。”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說。他認為,12月份制造業PMI回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基礎原材料行業生產淡季等因素的影響。
季節性因素對12月份的制造業需求也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這在外需方面表現更為明顯。當月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5.8%,較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
“12月份,受歐美消費市場備貨季節性放緩、國外主要經濟體壓力加大以及紅海局勢緊張等因素影響,制造業企業出口需求有所減少。”文韜說。
從制造業總體需求和內需來看,12月份,新訂單指數為48.7%,比上月下降0.7個百分點;“新訂單-新出口訂單”這一復合指標錄得2.90個百分點,較上月進一步走低,表明當前我國內需仍待提振。
受需求偏弱影響,制造業企業銷售價格也有所下降。12月份,出廠價格指數為47.7%,較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12月PPI當月同比不具備大幅上行的基礎。”鄭后成說,“需求收縮的問題,仍需我們密切關注。”
“必須要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特別是要大力加強政府投資對全社會投資的帶動作用,帶動企業訂單增加,帶動企業生產投資回暖,帶動就業和消費回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
記者注意到,近期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4年九項重點經濟工作的第二項,已給出了全面系統的政策部署。
“在推進科技創新發展、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工作的全面落實下,2024年經濟有望繼續回升向好。”文韜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