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背景下,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氣象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9月2日,作為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高峰論壇之一的第二屆國際氣象經濟高峰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論壇以“氣候變化與新能源”為主題。論壇上,中國氣象局局長陳振林表示:“在消費傳統能源將不可避免地引起氣候變化的情況下,發展新能源已經成為應對全球資源危機與氣候變化問題的必由之路。”
發展清潔能源方面取得快速進步
今年以來,全球多地出現高溫、干旱、山火、洪水等災害。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數據,今年7月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導致這些氣候變化的根源之一,就是人類對化石能源的嚴重依賴和大量消耗。“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大力開發清潔能源,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副主席劉澤洪表示。
近些年來,我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應方面已經取得突出成績。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7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31.6%,較2021年提高1.7個百分點。“從這些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我國在發展清潔能源方面取得的快速進步。”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說。
除了發展清潔能源,全球能源互聯網也為加快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全球能源互聯網是清潔主導、電為中心、互聯互通、多能融合的現代能源體系。“相比現有發展模式,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將使全球清潔能源開發速度和全社會電氣化率增速均提高1.5倍以上。”劉澤洪認為。
我國能源互聯網的成功實踐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借鑒。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清潔能源發電、特高壓輸電技術創新和工程建設。劉澤洪介紹:“截至2022年,中國建成投運37項特高壓輸電工程,跨省跨區輸電能力達到3億千瓦,有力促進了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大范圍優化配置和利用,為世界能源轉型與創新發展提供了成熟技術和成功示范。”
氣象經濟助力新能源產業發展
在發展新能源產業、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同時,氣候變化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也一直存在。“近年來各種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給電力體系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中心科學主任申彥波介紹,能源行業是氣象因素高敏感行業,在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中,生產、運輸等過程都受到天氣因素制約,因此極端高溫、沙塵以及其他災害性天氣的頻發,不僅影響能源供應安全,還給我國新能源發展帶來了新挑戰。
新問題需要新辦法來解決。申彥波指出,傳統的公共氣象災害預警和能源電力氣象災害預警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面向公眾發布的大風預警信號分四級,其中藍色預警和黃色預警有利于風力發電,并不會形成災害預警,只有橙色和紅色預警級別才會影響風力發電。”他建議,要針對能源體系去做針對性的災害研究,形成專門的能源電力氣象災害預警體系。
本次論壇發布了多項重要成果,其中包括玖天氣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玖天氣象)發布的新一代能源電力氣象服務解決方案。玖天氣象首席科學家楊振斌介紹:“該成果精準面向新能源場站安全應急和智慧運維、電力設施氣象災害精準防控和應急指揮等場景,實現了氣象技術、海洋技術、電工技術、風險防控技術以及應急決策指揮技術等多種技術的融合應用,例如我們提供的海上風電智慧運維服務,包括提供風場狀態全面感知、突發事件快速報警、災害風險精準防控等功能,能夠保障海上風電運維作業‘出得去、干得了、回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