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等三部門發布關于支持光伏發電產業發展規范用地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鼓勵利用未利用地和存量建設用地發展光伏發電產業。事實上,光伏作為新能源電力建設、重整能源生產消費機構的核心領域,是純正的“綠電”來源,一直以來都獲得國家和各地政策重點支持。
除了政策環境利好,資本市場也為光伏產業企業成長提供了融資發展、分擔風險的機會。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年內A股市場共有5家光伏設備企業借力資本市場融資108.63億元。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均表示,光伏行業是我國少數在全球占有絕對優勢的產業領域,其借助資本市場能夠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加速布局,但也要認識到行業借力資本市場發展尚需深化,后續應進一步提升對能夠實現技術突破和成本壓降的新光伏企業的包容性。
政策環境利好行業發展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不斷出臺相關政策舉措,支持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僅2023年以來,已有多個部門圍繞支持光伏發電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例如,3月20日,國家發改委公開征求《綠色產業指導目錄》意見,涉及光伏、綠電交易等;3月15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關于印發《2023年能源行業標準計劃立項指南》的通知,將光伏列入2023年能源行業標準計劃立項重點方向;2月23日,工信部等9部門指出,加快填補風電、光伏等領域發電效率標準和老舊設備淘汰標準空白等等。
此外,全國多地也將光伏行業發展列為地區發展重點目標之一。例如,安徽省提出,到2023年,“全省光伏產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力爭全省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產能突破80GW,產量保持全國領先,營業收入‘三年翻一番’,產業鏈產值實現1500億元”;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研究制定《關于印發推進光伏發電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和《關于印發推進光伏發電高質量發展支持政策的通知》,提出推進光伏發電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等等。
從成果來看,我國光伏行業發展不斷提速,行業總產值再創新高。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25.6億千瓦,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3.9億千瓦,同比增長28.1%。此外,據工信部披露,2022年,我國光伏行業總產值突破1.4萬億元。
“國家及各地支持光伏行業發展符合我國‘雙碳’目標需要,是我國能源戰略安全和新能源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還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有力舉措。”廣西大學副校長、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光伏產業是全球能源科技和產業的重要領域,也是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規范發展是發展綠色經濟,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之一。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補充道,我國在光伏發展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一是技術優勢,有關技術全球領先。二是征地成本較低,西部地區大面積沙漠和戈壁灘,有助于大規模建設光伏發電站。
在談及后續光伏行業支持政策的側重點時,楊德龍認為,首先,需要進一步給予行業正確的政策引導,避免無序競爭,鼓勵行業內部有序競爭,實現優勝劣汰;其次,需要圍繞上網電價等方面提供一些支持政策,例如提供適當的補貼,以鼓勵光伏發電企業提升發電量。
資本市場提供直接融資支持
除了政策利好及地理優勢,借力資本市場,也成為光伏行業企業成長壯大進而帶動行業整體發展的有力途徑。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顯示,年內A股市場共有5家光伏設備企業通過增發,募集資金超百億元,達108.63億元,按照申萬二級行業來看,募集資金總額位列第六位。
Co-Found智庫秘書長張新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光伏企業借助資本市場能夠有效解決企業融資問題、增加企業融資渠道、提高企業品牌度和知名度、擴大企業生產經營規模、推動企業業務持續增長和科技技術創新。
然而,光伏企業借力資本市場發展尚需進一步深化。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資本市場應發揮好自身功能,為光伏企業提供多樣化的直接融資渠道。此外,有關部門應加強光伏領域的產、學、研融合,提升我國光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田利輝則認為,在推動光伏產業鏈發展過程中,降低成本和突破技術成為困擾企業和行業的兩大難題。同時,資本市場應該更好地包容能夠實現技術突破和成本壓降的新光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