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江直奔東海,途經鄂州時,一塊巖石突出岸邊,往來客旅形象地稱之為“燕磯”,燕磯鎮由此得名。
臨江小鎮,聲名在外。上世紀80年代起,乘著改革開放東風,鄂州金剛石刀具產業在這里起步,并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金剛石工具產品制造基地與集散中心。
今年7月,亞洲首座專業性貨運樞紐鄂州花湖機場通航,該機場的主體區域也在燕磯。
家門口建起新機場,鄂州金剛石刀具產業如何借“機”將這根“金剛鉆”打磨得更亮?成為行業發展新考題。
輝煌
八百農民八百農民坐飛機,金剛石刀頭俏賣全國
今年7月17日,鄂州花湖機場建成通航,引發全網關注。很少有人能想到,30年前,鄂州第一批坐上飛機的農民就來自機場腹地的燕磯鎮。1992年,一則“燕磯八百農民乘飛機外出賣金剛石刀頭”的新聞轟動全國。
金剛石,碳的同素異構體,經石墨等原料高溫加壓后成為目前發現的自然界最硬材料。用金剛石作為主要材料制成的刀具,被譽為“最硬最鋒利的工業牙齒”,可廣泛應用于金屬類材料、硬質材料的切、割、磨、削、鉆等領域。
1982年,燕磯鎮馬山村人張中明在與人合辦“大理石拼花廠”時發現,砂輪鋸片切割大理石效果不好,因此三訪上海拉絲磨廠,獲得金剛石刀具配方和生產工藝。后又北上,在北京人工晶體研究所拿到一份實驗資料。經過不斷試驗,形成自己的獨門“配方”。
在張中明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放下鋤頭,制售刀頭。就這樣,鄂州金剛石刀具產業在燕磯鎮起步,逐步擴展到周邊的沙窩、新廟、楊葉等鄉鎮。
上世紀90年代初,金剛石刀具行業催生一批燕磯“萬元戶”誕生。為了搶占市場先機,一些企業和個體老板便輾轉武漢等地坐飛機奔赴全國,從大城市下飛機后,再輾轉深藏大山的各大石材廠,肩挑背扛販運刀頭。
“從第一家金剛石刀具生產企業成立到初步形成一定規模,只用了7年時間。”鄂州市金剛石行業協會會長龍其準回憶,產業在發展初期爆發式增長,涌現一批生產金剛石刀具的工廠和家庭作坊,燕磯鎮一躍成為中國“金剛石刀具之鄉”。
困中求變
失去比較優勢后,產業發展幾經沉浮
“當時那里清一色的日本產品,售價1.55萬元,我拿過去的同類產品只賣0.55萬元,性價比更高。”1991年,本是泥瓦匠出身的龍其準放下瓦刀,請人代工10副鋸片后,只身南下廣東。沒過多久,就將日本產品擠出市場。
占據價格優勢的同時,鄂州金剛石工具產業還有明顯的渠道優勢。產品在市場上攻城拔寨之時,也是鄂州金剛石工具從業者遍布各地之際,他們到處投資辦廠,在廣東、福建、山東等地形成了多個“燕磯金剛石刀具鎮”。
據統計,2000年前后,鄂州人在全國各地創辦的金剛石刀具企業和銷售公司達660余家,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公司有80家,最高峰時鄂州金剛石刀頭占據全國90%的市場,從業人員約8萬人。
然而,價格和渠道只是比較優勢,并非核心競爭力。一旦優勢不再,輝煌日漸黯淡。2002年,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日益精密的技術細分和規模化生產,加之經營不規范、行業內價格打壓、環保壓力加大等原因,鄂州金剛石企業萎縮至不足200家,從業人員不到萬人。
作為一個富民產業,各級政府給予不少政策支持。2010年,鄂州市將金剛石產業列為全市重點扶持特色產業;2011年起,鄂州金剛石產業被列為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
2015年,鄂州市成立金剛石行業協會。協會協調會員企業 “互助分糕”,承接訂單時,各企業分別提供自家競爭力強的產品,共同湊單。你擅長花崗巖鋸片,我開發大理石鋸片,各企業有意形成差異,產業規模穩步上升。
鄂州金剛石行業在技術迭代、市場拓展等方面也面臨諸多瓶頸。為推動技術創新,加速產品迭代,今年7月,鄂州市成立金剛石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圍繞金剛石產業轉型發展,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在燕磯、新廟兩鎮,目前仍有200余家大小企業扎堆成群,從業人員約2萬人,年產值近50億元。”龍其準介紹,鄂州生產的中徑鋸片、大理石鋸片、磨輪在全國的市場份額仍達80%、90%和60%。至今,業內還流傳這句話:“只要有石材加工的地方,就有鄂州人生產的金剛石刀具。”
借“機”化“危”
產品可走航空物流,25家企業增資擴產
2017年底,燕磯鎮磨山村何中來將刀具工廠從山東萊州遷回燕磯。幾年下來,壓機數增至15臺,年產值過千萬元,發展勢頭不錯。由于供地緊張,企業擴規受限,無奈之下,他與另外10家同行共同出資,從臨空經濟區轉戰鄂城區購地發展。
“不少在外鄂州籍金剛石企業回鄉意愿較強,但由于土地問題,大都還在觀望。”市金剛石行業協會秘書長嚴陶坦言,本世紀初,政府曾規劃布局了3000畝金剛石產業園,培育聚集了一批骨干企業。眼下,該產業園早已飽和,出現“本地企業擴規難、外地企業回遷難”的情況。
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大飛機起飛帶來的機遇。“不放棄,不泄氣,我們對這個產業很有信心。”龍其準說,近兩年,受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民營企業投資意愿下降,但鄂州金剛石行業卻有25家企業增資擴產。
機場通航前后,分布在燕磯、新廟兩鎮的金剛石企業陸續搬遷,其中40家企業就近安置,簽約入駐空港科創產業園。同步,順豐和“三通一達”都已進駐園區,開展物流配送服務。
“設備進來即可生產,安全、環保、消防都不用擔心。”園區運維方湖北壹燕方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雷勛銀說。
陽光金剛石工具有限公司是首批入園企業之一。此前,這是一家典型的作坊式企業,車間生產、工人生活,全部集中在企業主汪澤良自家民房里。入園后,汪澤良不僅購置了廠房,新增投資更新先進設備,還平生第一次從銀行貸款50萬元。
“這么大一個機場在家門口,企業有針對性地開發生產附加值高、重量輕的產品,是未來發展的趨勢。”龍其準認為,機場落地后,當地交通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同時,臨空經濟格局也為本地存量金剛石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創造新的空間與動力。
今年11月開始,花湖機場將陸續開通國際國內貨運航線,鄂州金剛石產品海外市場也會得到拓展。走進鄂信鉆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成鉆石加工車間,機械運轉不停。這里合成的寶石級金剛石單晶經過再加工,變成珠寶首飾,走向世界各地。公司副總經理張新民說,人工鉆石以克拉計,未來走航空物流,再適合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