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育鉆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零售端發展之后,針對這類產品的價格趨勢、滲透率趨勢、理念趨勢等方面的討論就開始層出不窮。說實話,現在貿然地預測一個新興市場的前景是有風險的,但如果不做出判斷,似乎也是不妥的——至少,我們需要看清楚一些問題。
看清問題的核心是掌握大量的信息和數據,而就目前的格局而言,能夠提供大量信息和數據的是美國市場。因此,本文針對金尼斯基(Paul Zimnisky)剛剛發布的文章進行通俗解讀,并融入自己的思考,分享給各位業內伙伴。
金尼斯基認為,作為一種科技產品,培育鉆石在零售市場/消費市場將有四個“成熟的標志”:
1)無限的供應
2)高超的質量標準
3)品牌力和設計力的體現
4)定制的形狀和顏色
上述四點均符合“科技產品”應有的特點,也能和作為礦物的“兄弟”——天然鉆石之間形成差異化。咱們一條條看:
無限供應
“無限”當然是理論上的說法,不過就目前的增產節奏、上游利潤空間、資本和各地政府的扶植情況來看,業內上游端似乎很難在中短期內停止在生產制造方面的擴張。
下面這張圖源自金尼斯基對全球(用于珠寶市場的)培育鉆石產量的預測:
增產是否會導致供大于求?這個問題是很多人都關心的。雖然金尼斯基沒有明說,但我相信作為一個理性的分析師,是不會支持“無視需求盲目擴張”的。所以,這里的“無限供應“,指的應該是“在有需求出現的時候就能立刻供應”,這樣比較符合科技產品的特性。
當然,現在的擴產速度讓一部分人產生憂慮,甚至萌生了“又一個莫桑”的想法,這是可以理解的。就像1888年之前的天然鉆石一樣,供求關系的不協調將導致整個行業價值下滑的風險。
以史為鑒,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因此,理性理解“無限供應”,不要偏頗地將擴產作為頭等大事,是一個關鍵。
高超的質量標準
有一點無需懷疑: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培育鉆石的品質將不斷提升。或許現在無法穩定地量產某顏色和凈度等級以上的產品,但未來這個門檻終究會被突破。
問題在于,當所有(或絕大多數的)培育鉆石的品質都能輕松達到某種高度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對其進行分級嗎?
這是金尼斯基提出的“猜想”。或許——只是或許,未來的培育鉆石的生產技術能夠滿足一切對于品質的需求,從而令分級變得沒有意義。這樣一來,就引起了對下面這個問題的思考。
品牌力與設計力
看一組美國市場的數據對比:
2018年中期,一顆1克拉G色VS1的天然鉆石零售均價為6600美元,同等級培育鉆石的價格是3625美元。
2022年,上述天然鉆石的零售均價為6705美元,同等級培育鉆石則是1615美元。
而花費同等級天然鉆石一樣多的錢(即上述的“6600美元”),現在可以買到2.5克拉的鉆石。這就是為什么“花同樣多的錢,買更大的鉆石”這一說法在美國越來越流行的原因之一。
從另一個角度講,(至少目前)消費者選擇購買培育鉆石的首要原因就是性價比。假如零售端的培育鉆石價格不斷下降,今天購買2.5克拉的預算,未來能否買到6克拉、7克拉?這么計算并非空穴來風,因為如果按戴比爾斯“800美元/克拉”的定價標準來計算的話,6600美元確實可以買到那么大的顆粒。
那么問題來了:有必要買6、7克拉的鉆石嗎?橫向觀察莫桑石、人造寶石,甚至是鋯石就能看到一個現象——從日常佩戴的角度來講,主石的重量很難超過3克拉,不然看上去“太假了”。注意:這里只是單純地從視覺和意識的角度進行比較,并非將培育鉆石和仿鉆畫上等號。
所以,金尼斯基認為,“3克拉”有可能是一道在鉆石零售行業出現的“重量分水嶺”。假如這個分水嶺真的存在,那么培育鉆石用在珠寶成品上的增值點在哪里?恐怕只有品牌和設計。
按這個邏輯推論:未來的培育鉆石珠寶零售領域中,真正屬于“奢侈”范疇的,是每一個品牌呈現的設計感、(拋卻材料之外的)歷史感、社會認同度等等。如若單純論及材料,恐怕會有一部分人選擇“花同樣的錢,買更小的天然鉆石”。這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并能構成目前部分人群認同的“培育鉆石和天然鉆石是并行的市場”的理論。
定制的形狀和顏色
科技產品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可以根據需要來定制化生產。對于鉆石而言,形狀和顏色無疑是很大的亮點(和視覺區分點)。這和所謂的“平民化”并不會產生沖突,反而會在零售市場引發新一輪的熱度。
目前我們看到有一些零售商已經開始主打異形鉆或彩鉆,這是一個很好的、有預見性的開端。未來,當科技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品牌完全有可能創造出自己的專屬形狀和顏色,從而在整體上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
小結
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培育鉆石未來的零售市場都是值得期待的,因為它給零售行業帶來的最大貢獻,就是擴大了市場的整體規模。金尼斯基認為,兩個細分行業之間的競合,不會是一場“零和游戲”。
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耐心地輔佐這個市場走向成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