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貿易環境的新變化、新情況,近年來,商務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有關部門出臺多項政策措施,支持穩外貿穩外資、穩供應鏈產業鏈,促進跨境人民幣使用和貿易投融資便利化,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等。
各項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取得了積極的效果。2021年,我國外貿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韌性十足。2021年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5.39萬億元,同比增長22%,比2019年同期增長24%,超過2020年全年總量。與我國外貿快速發展相適應,近年來,貿易金融業務也實現了穩健增長。中國銀行業協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0年,包括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等在內的十余家銀行國際結算規模合計為7.6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超15%,國際貿易融資和國內貿易融資業務量分別達到1.72萬億美元和4.55萬億元人民幣,分別增長近33%和10%。
中銀研究院博士后曹鴻宇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貿易金融在支持穩外貿、促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支持力度,保障中小企業經營發展;二是助力推進重點項目,推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三是發揮金融專業優勢,穩定跨境產業鏈供應鏈。
當前國際經濟貿易形勢復雜多變,給我國貿易發展造成了諸多不確定性,同時也給銀行業金融機構貿易金融業務造成較大壓力?;谶@一背景,貿易金融業務應立足服務國家戰略和“十四五”規劃,加快創新,在支持“一帶一路”、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綠色發展上發揮優勢作用。同時,金融機構也應主動提升風險防控能力,最大程度降低貿易金融業務信用風險。
貿易金融加力 穩住外貿基本盤
近年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助力穩外貿穩外資,提升貿易發展競爭力。伴隨著貿易快速增長,我國貿易金融業務也駛入發展“快車道”。中銀協近期發布的《中國貿易金融行業發展報告(2020-2021)》指出,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國際結算規模在2020年末創歷史新高,達到76393億美元。2020年,各主要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量漲跌互現,大型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量增長帶動總量大幅增長33.27%,達1.72萬億美元,并且表內貿易融資和出口貿易融資占比均有提升。另外,2020年,各主要銀行國內貿易融資及國內信用證結算量延續增長態勢,但增幅較2019年有所回落。
也要看到,當前外貿面臨不確定、不穩定、不平衡因素增多。貿易金融有必要繼續發揮作用,加大力度助企紓困,特別是扶持中小微企業,努力保訂單、穩預期,促進外貿平穩發展。圍繞加強金融對外貿的支持力度,近期召開的國常會作出專門部署,提出引導銀行結合外貿企業需求,創新保單融資等產品,鼓勵銀行有針對性地開展遠期結售匯業務,優化出口信保承保和理賠條件等具體措施。
曹鴻宇表示,近年來,貿易金融在支持穩外貿、促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比如,金融機構綜合運用銀團貸款、并購融資、項目融資、保函、國際結算、貿易融資、全球現金管理等產品,完善全鏈條金融服務方案,幫助外貿企業穩訂單、拓市場、控風險;為外貿企業提供跨境結算、匯兌交易、政策咨詢等全流程服務,提供覆蓋從原材料采購到生產備貨、裝運,再到最終銷售的全鏈條融資方案;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及綠色產業、國際產能合作等重點領域和項目,推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等。
談及貿易金融如何在促進貿易平穩發展中發揮作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重點提及了供應鏈金融。他告訴《金融時報》記者,供應鏈金融著眼于產業鏈供應鏈,為核心企業和上下游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補鏈、強鏈。首先,供應鏈金融需要圍繞產業鏈供應鏈中的薄弱環節,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重點滿足制造業企業、小微企業等主體的金融服務需求。其次,要充分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科技手段,提高數字化水平,提高服務產業鏈供應鏈的效率,提高客戶體驗滿意度。再次,要利用現代科技做好風險管理,在推動補鏈、強鏈的過程中降低金融風險。
數字化驅動 貿易金融創新提速
在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創新正成為顯著標簽。前述中銀協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數字化、平臺化推動貿易行業及企業商業模式持續升級。一是產業互聯網開啟了萬物互聯的智能經濟業態。移動互聯網的主戰場正在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互聯網+”滲透至銷售、設計、生產制造、供應流通與售后等各個環節。二是數字化、云化和智能化促進供應鏈、產業鏈協同。云化ERP、行業SaaS和平臺PaaS的應用,促使貿易采購、倉儲、物流、銷售等環節扁平化、移動化,各個環節被動態監控,形成智能化、可溯源的大數據,促進貿易企業管理云化,實現產業鏈協同。三是海關、工商、稅務、外匯、檢驗檢疫等多部門云政務的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帶動經濟活動管理的數字化。
在數字化、平臺化、智能化快速發展的當下,貿易行業發生巨大變化,企業的商業模式更迭迅速、產業鏈條敏捷協同、監管手段互聯互通。而這些變化也對貿易金融的服務模式、產品創新等提出新要求,深刻變革了傳統貿易金融運行模式。
中銀協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傳統的線下流程在互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的加持下,線上化、可視化、自主化的貿易金融產品紛紛面世,業務流程大幅縮減,資金效率顯著提高,風控水平明顯提升。尤其與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相匹配,銀行貿易金融產品科技含量顯著提升。同時,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的運用,使金融機構能夠對客戶數據、行為偏好和生活場景進行分析處理,勾勒多維度畫像并進行產品匹配,優化客戶體驗,為授信產品智能化提供可行路徑。
《金融時報》記者了解到,由中銀協牽頭組織籌建的貿易金融跨行交易信息服務平臺——中國貿易金融跨行交易區塊鏈平臺(CTFU),就是一項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典型創新。據介紹,自2020年8月28日CTFU福費廷二級市場業務功能投產試運營以來,總體運行平穩,發展態勢良好。截至2021年9月末,平臺加盟總行機構20家,意向加盟近20家,撮合福費廷資產成交約850億元,累計處理業務近900筆。
貿易金融領域創新不止于此。近年來,銀行業通過創新保函、國內信用證福費廷、保理、票據等傳統貿易金融產品業務模式,開發更多的應用場景,有效降低客戶綜合融資成本,盤活企業存量資產,提高企業融資靈活性、便捷性,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水平。比如,上海票據交易所推出的“供應鏈商票”,企業可直接在供應鏈票據平臺發起商票簽發指令,實現應收賬款票據化。
加強風險防范 堅持服務實體定位
當前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給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帶來了沖擊。對于我國進出口貿易企業而言,生產經營均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前述中銀協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影響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秩序,國際貿易復蘇緩慢,增加了外向型企業業務發展的不確定性。對出口企業而言,主要面臨需求下降、不可抗力免責條款、進口管制措施和匯率波動等風險;對于進口企業而言,可能面臨客戶違約、增加跨國索賠成本、貨物通關難度增加等風險。
同樣地,貿易金融業務也面臨著需求萎縮、風險增大等壓力。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行壓力等因素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的沖擊,通過鏈條傳導效應直接降低了上下游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量與銷量,與之相匹配的結算、融資等貿易金融業務需求可能萎縮。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貿易金融業務在資產質量、盈利能力等方面面臨挑戰,尤其是疫情沖擊下貿易金融業務信用風險可能滯后顯現。此外,全球反洗錢合規領域整體呈現嚴監管趨勢,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來看,貿易金融業務所面臨的合規風險均有所增加。
為更好防范上述風險,上述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在宏觀層面上,貿易金融行業應立足服務國家戰略和“十四五”規劃,抓住不斷優化外貿結構和營商環境的契機,助力加快培育內需體系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在支持“一帶一路”、自貿區自貿港建設以及助力綠色發展上,發揮好自身優勢作用。在微觀層面上,金融機構一是要通過加強風險識別和健全風險防控機制,最大程度降低客戶信用風險;二是要堅持貿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定位,充分發揮票據、保理、保函、信用證等貿易金融產品特色功能作用,幫助企業降成本、降“兩金”、減少債務率,在助力實體經濟安全穩定發展的同時,降低貿易金融行業風險;三是要建立健全包括客戶盡職調查、交易盡職調查、監控與報告等方面的反洗錢合規管理機制,確保銀行經營活動依法合規。
曹鴻宇表示,防范和克服外部環境變化對貿易金融業務的不利影響,金融機構應當積極發力。一是立足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依托供應鏈金融等模式,以內促外實現國內國際金融業務同步發展。二是抓住自貿區、自貿港先試先行機遇,在助力國際經濟合作、試點貿易融資跨境資產轉讓業務、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三是積極利用科技手段為貿易金融業務賦能,開辟更多業務場景,強化貿易金融產品創新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