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之王”石墨烯正從實驗室走向工業界
在相關平臺孵化培育下,上海已有創新主體將其價格從每公斤上萬元降至五百元
石墨烯,被稱為“材料之王”,導電性、導熱性等方面性能優異,在眾多產業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然而,這一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新材料,此前也遭遇了科研成果產業化“最后一公里”梗阻。剖析原因,關鍵在于成本——由于相關產業尚未成熟,動輒每公斤上萬元的價格,讓不少企業對石墨烯“望而卻步”。
記者從昨天閉幕的2021(第八屆)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獲悉,在相關平臺的孵化培育下,上海已有創新主體將石墨烯價格降至每公斤500元。未來三年,這一價格還有望繼續降低。由此,石墨烯有望實現從“材料之王”到“大宗商品”的轉變,更多中小企業能以實惠價格用上新材料。
或許會有人問,市場上不缺材料,為何我們還要加緊發展石墨烯?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認為,這主要是由于我國材料產業目前仍處于“大而不強、大而不優”階段。
從全球材料產業發展格局看,我國目前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端。雖然企業數量眾多,但產業供給能力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其中,產品同質化嚴重,高端產品供給不足。此外,新材料對國家戰略性產品和產業的支撐尚嫌不足。
材料領域創新還面臨著“大而散”的發展短板。從現有項目看,創新資源并未形成強大合力。劉慶透露,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正牽頭研發材料大數據應用平臺。未來,無論是新材料制造企業,還是相關需求方,都能在這一新平臺上抓取關鍵數據,為下一步產品研發提供有力支撐。
與會專家表示,發力新材料產業,要運用系統思維。從科研成果、技術原型到樣品,應當構建起能覆蓋新材料產業“全生命周期”的體制機制。參與者一旦發現問題,就能以最快速度在體系中匹配到解決方案,加速創新成果轉化落地。
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總能吸引不少“大咖”,今年也不例外。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海姆就是其中一位。坐在一間白色背景墻的辦公室里,他向與會者“隔屏”分享了石墨烯領域的最新進展。
作為一名在石墨烯領域深耕了17年的科研人員,海姆看到這一領域正變得越來越“熱”。這種熱潮,不僅在實驗室,更逐漸轉向工業界。他留意到,全球正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探索石墨烯的商業化之路,中國無疑是最具活力的市場之一。
放眼全國,長三角地區有望成為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動力源”。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我國正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重大裝備、高端裝備提出需求,新材料重要性日益凸顯。與之相對應,長三角產業優勢明顯。長三角新材料產業基地占全國總量三分之一以上,特別是,這里還集聚吸引了一批研究新材料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因此,長三角具備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完整鏈路。
以本次大會舉辦地寶山區為例,近年來與上海大學進一步深化區校合作,共同打造石墨烯國家協同創新中心等研發平臺,吸引集聚更多國內外先進技術,目前已初具成效。其探索打造的各類中試平臺,已成為科研成果的重要“孵化池”,鏈接起實驗室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