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作為云浮專營山水畫、奢石的企業,自然石業正式進駐水頭中閩石材城,并一舉拿下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展館。一時間,引起行業關注。
然而,這并非首家進駐水頭的云浮企業。據自然石業股東、南安市石品自然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平估計,近一年來,已有近百家云浮石材商進駐水頭。他們中大部分是來水頭設分銷點或者分廠。
云浮石材商涌入水頭
作為改革開放后發展起來的兩大石材工業基地,云浮與水頭是我國當下工藝最先進、產品最齊全的石材集散地。盡管水頭的發展要比云浮晚五六年時間,然而水頭市場的規模化發展,早已趕上靠“馬路經濟”起家的云浮,成為目前我國最大的石材集散地。
盡管如此,專注精細化生產的云浮企業,憑借著扎實的石材加工工藝,加之地處珠三角,緊鄰港澳地區,一直過著相對安穩舒適的日子。
然而,一場突發又不斷反復的疫情,徹底擾亂了原本安于一隅的云浮石企的經營秩序。王平告訴記者,外地客商想要到云浮采購,除非自己開車,不然要經過廣州,再從廣州搭乘班車來到160公里外的云浮。采購之路,異常艱辛。疫情發生后,外地采購商不方便過來,很多人奔向交通更為便利的水頭。
“疫情只要一反撲,云浮的大馬路上基本見不到客戶。”王平說,商戶年租金少則幾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如果疫情沒有穩定下來,一些小商戶可能一整年賺不到錢,甚至虧錢。但他依然相信云浮的市場根基,只要過了這個疫情,一定能恢復市場活力。
困境之下,“走出去”才能突圍。王平坦言,據不完全統計,有近1/10的云浮石材商選擇來水頭開拓市場,完全遷移到水頭的就有20多家。“不可否認,當下水頭的市場活力強于云浮,批發客戶多。所以今年自然石業集團總部決定,繼成都、石家莊、云浮之后,在水頭設立一個新的展銷點”。
無獨有偶,欣寶印象奢石也從云浮漸漸遷移出來,上半年落戶水頭。欣寶印象奢石負責人胡莙華直言,欣寶主營奢石背景墻的批發與零售,企業發展跟著市場趨勢在走。哪里有客戶,就往哪里去。“水頭這些年發展速度飛快,也聚集了大量采購商。”
除了做奢石背景墻,不少做白石、大理石的云浮商戶也來到了水頭,多分布在東星、南翼、中閩、東升等老牌綜合市場,以及新開的金明、弘川等大市場。此外,還有瑞思等云浮企業來水頭設廠。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云浮石材商的部分轉移,除了疫情影響,還與近年的環保整治、云浮地理位置、地方政策等因素有著密切聯系。
“隱形”進入大板市場
業內盛傳,云浮商戶主要進駐水頭新開業的弘川石材城和金明石材城。對此,記者走訪了這兩家大板市場。
弘川石材城負責人呂聯星告訴記者,他們還沒正式對外招租,就被本地人預訂光了,市場內并沒有云浮人過來承租,不過有不少云浮客戶。當然,不排除有云浮人以股東的形式與水頭人進行合租。
而剛剛開業的金明石材城,似乎還有許多空置的架子位。金明石材城招商總監吳先生表示,市場內的確有幾家云浮商戶,但主要是經營水磨石生意,且有個別商戶的產品還沒完全上架。
在隨后的繼續走訪中,記者了解到,澳盛、東星、東升等大型綜合老牌市場里,也藏著許多隱形的云浮商戶。所謂隱形,就是云浮商戶以轉租或合租的形式,與水頭商戶進行合作。
佰訊石業總經理李曉義告訴記者,很多熱門大板市場一位難求,水頭本地人都未必能租得到,何況是云浮過來的,所以想要進駐這些熱門市場,要么高價轉租,要么與他人合作。而市場統計的基本都是一手商戶,通過非直簽形式進駐的商戶,市場是沒有記錄的,這大概也是很多市場方說沒有云浮商戶的主要原因。
競爭加劇倒逼品質提升
面對云浮商戶的大量涌入,原本就“吃不飽”的水頭商戶們,又多了競爭對手。
在李曉亦看來,進軍水頭的云浮商戶經營的產品都偏高端,以奢石、白石為主。而這些高端品種,工藝要求更高,對于經營普通大理石的廠家來說,并不會有太大競爭;對那些經營雅士白、南斯拉夫白的水頭本地商戶而言,壓力倍增。
“云浮毗鄰廣西、江西、湖南三省,招工相比福建容易許多,因而石材加工成本比水頭低。而且,云浮石材歷史悠久,加工工藝更加精細。”李曉義認為,對手優勢值得肯定,只有認清現狀,才能彌補自身不足。
在水頭經營了十幾年石材貿易的可達石業負責人卓佳鵬坦言,以前水頭石材企業往往與本地企業比較,很難看出差別。云浮商戶入駐水頭,帶來好的加工工藝,可以倒逼水頭提高加工工藝,提升產品品質。
“云浮商戶在產品賣相方面做得很好,比如他們把每片大板的邊角都切得整整齊齊,一整列望過去,感覺特別舒服。而水頭本地商戶可能并不是那么注重細節,大板邊緣不是那么規整。”卓佳鵬認為,產品賣相能為產品加分,這也值得水頭本土商戶學習。
卓佳鵬補充道,還好產品賣相是容易改進的事,只要客戶有要求,生產廠家基本就能滿足。此外,云浮商戶入駐,在提高本地加工廠流量的同時,也會督促加工廠提升質量,這對整個市場的品質將有很大裨益。
在南安市石材機械輔料產業聯合會會長李群生看來,云浮商戶的涌入,不僅是水頭石材行業欣欣向榮的一種表現,還可能為水頭注入更多創新思維,推動石材向更加精細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