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大地湖北位于我國中部,長江和漢江在此交匯,四周高、中心低是湖北地形的一個顯著特征:湖北中南部為平坦的江漢平原,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則分別被大別山(桐柏山)、幕阜山、武陵山、秦巴山環繞。長期以來,地形復雜、交通不便制約著山區經濟發展,而湖北四大連片特困地區也分布于此。
四大連片特困地區分別為西南部的武陵山區,主要包括恩施全州、宜昌秭歸、長陽和五峰三縣;西北部的秦巴山區,包括十堰全市、神農架和襄陽保康縣;東南部的幕阜山,包括咸寧南三縣—崇陽、通城和通山三縣和黃石陽新;東北部的大別山區則主要涉及黃岡全市和孝感大悟和孝昌二縣。
近些年來,湖北不少山區縣市也憑借石材資源的優勢走上了石材開發之路,其中以鄂東北地區的大別山區和鄂北地區的桐柏山為代表。湖北省的北部,與河南接壤,基本都是山區,有鄂西北的秦嶺余脈、鄂中北的桐柏山脈和鄂東北的大別山。尤其是桐柏山,地處兩大山脈交匯處,石材資源極為豐富。
正是由于湖北北部的這種地形特點,湖北兩個生產大理石材的縣市,均位于鄂北。其中一個是麻城市,另一個則是隨州市隨縣。
地處鄂東北大別山區的麻城是湖北石材開發的先驅者:從2013年開始,憑借著儲量大、產區集中、易開采的花崗巖資源,麻城便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石材產業園建設。到現在已經形成了石材加工企業近15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10家。麻城市以石材企業為主的新型建材產業總產值超過200億,無論至規模以上工業數量,還是總產值均占到了麻城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石材開發使麻城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至今麻城市經濟總量已位居黃岡首位,但改變工業類型單一仍是麻城發展路上急需解決的問題。
如果說麻城是湖北石材開發的先驅者,那么隨州隨縣則是湖北石材開發的后起之秀。隨縣地處桐柏山南麓、大別山西端和大洪山東北部,是一個典型山區農業縣,它的建縣歷史也才12年(2009年析出隨州市曾都區的十九個鄉鎮設立今天的隨縣,隨縣的行政區劃面積比隨州還大)。同樣,石材產業是隨縣最為重要的支柱產業,2019年,隨縣的礦產石材及建材業實現產值180.33億元,也占到全縣工業比重的40%左右。
隨州隨縣和麻城市是湖北石材經濟最為成熟和最有代表性的兩個縣市,因此不少周圍縣市也專門前往兩地考察學習和調研石材產業,并且也希望效仿麻城和隨縣進行一定程度的石材開發。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未來可能進行石材開發的縣市。
1.英山縣。英山地處大別山腹地,西連武漢城市圈,東接皖江經濟帶。但由于人口較少和交通不便,英山的經濟發展還是較為滯后。英山縣也曾多次前往麻城市調研和考察石材產業并對麻城石材產業園的模式提出了肯定,可以看出英山縣確有發展石材產業的想法,但時至今日英山還并未大規模引進石材企業。
2.紅安縣。去年底,總投資61億元的中部石谷·紅安石材產業城正式簽約,它選址在紅安開發區南部的八里灣鎮(距離紅安西站約3公里)。由于紅安南部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和北部山區為重要的生態保護區,故紅安石材城的原料無法就地取材,極可能從麻城市購買原料。
3.大悟縣。大悟地處武漢北部和大別山邊緣地帶,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武大高速橫跨大悟縣域,區位和交通優勢十分突出。目前,大悟石材產業主要布局在縣域東部的夏店和劉集二鎮(毗鄰麻安高速和正在建設的武大高速),石材產業也初具規模。未來,大悟也將借鑒麻城石材產業園模式進行石材開發。大悟石材產業園初步選址在夏店鎮,總規劃面積約1500畝。
大悟謀劃依托京廣高鐵—孝感北站,打造集教育、旅游和工業于一體的產業新城,目前區域內已引進武漢晴川學院和武漢傳媒學院兩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