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行業受到新冠肺炎的襲擊以及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全球供應鏈受到嚴重影響。中國政府經過舉國努力很快控制住了疫情傳播,也是全球唯一一個經濟實現正增長的大國。如今春回大地,行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并未減輕,所面臨的挑戰并未減少,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能看到,中國經濟正在從量變到質變,期間的陣痛不可避免。
3月2日,中國超硬材料網發布了一則邀訪行業人士的公告,希望通過問題調研,搜集行業問題,集眾智,探討一些行業關心的問題,梳理一些經得起推敲的行業觀點,為行業由大變強貢獻一些智力。公告一經發出,眾多行業人士給出了自己的答復,我們也因此得到了更為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筆者將通過整理行業人士的答復,逐步梳理出關于金剛石行業的一些感悟。
產品由量轉質是個過程
經過近60年的發展,我國超硬材料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已成為超硬材料大國,其中河南占據全國超硬材料80%的市場份額。但是大國不等于強國,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產品與國外相比,產品附加值還較低,質量穩定性不足,這也導致我們的產品與國外產品相比價格相對較低,產業中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行業還處于由大變強的過程中。
在與一些行業人士交談過程中了解到:我國的超硬材料行業與國外相比并不是一個環節的差距,而是從原材料到下游的制品都和國外存在著距離,是環環相扣的,其原因在于整個市場相對粗放式的發展。比如與國外相比,我們的原材料篩分不夠細致,特別細的原材料篩分成本高且不好銷售,反過來也削弱原材料企業材料細分化的投入。
與此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到,隨著這幾年國內供給側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行業企業也取得了一些長足進步。一些企業注重研發,追趕國外產品的腳步,在產業鏈的某些點上取得了一些新突破。金剛石應用領域廣泛,在生物、醫療、芯片等高端領域能夠發揮更為強大的作用,這些領域對產品的要求比較高,同時利潤也較高,也因此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好的產品是企業的立身之本,好的產品的產生也不僅僅是研發一個環節的功勞,與國外相比,我們的管理水平如何?我們行業的一些陋習能否改掉?整個行業氛圍是否能夠更為高水平?
行業中存在一些經營問題
據筆者了解,超硬材料行業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關系。一些廠家便向筆者透露:“廠家以A指導價讓業務代表售賣自有產品,業務代表以A價賣給經銷商,有些經銷商并不具備產品售賣資質,只是一個個體戶,其以B價銷售給終端客戶,客戶要求開具廠家發票。經銷商為了保證產品真實可靠,只得要求廠家開具B價發票,導致銷售金額和發票金額經常無法對應,有時候中間商會有好幾個,長此以往,令廠家頭痛不已。”
這種情況的發生說白了是廠家過渡依賴經銷商的緣故,歸根結底是廠家銷售環節的過渡依賴導致的業務代表和經銷商管控力的缺失。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市場的供求關系的直接反應:過去是賣方市場,產品供不應求,而今是買方市場,廠家必須拿出更有競爭力的經銷商和銷售策略,從而使得自身的產品更多的銷售到市場中。
與此同時,筆者了解到:超硬材料制品企業的下游客戶主要為建筑陶瓷生產企業、石材開采與加工企業等,由于春節期間建筑陶瓷生產企業通常需要停爐檢修,檢修完畢重新恢復生產后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正常生產水平,使得每年一季度建筑陶瓷的生產處于相對的淡季,進而使得超硬材料制品行業一季度也處于相對的銷售淡季。業務收入因此呈現一定的季節性特征。超硬材料行業本身規模較小,圈子人員關系相對熟知。且金剛石自身具備性能穩定、體積小、價格高的儲存優勢,不存在保質期,且對儲存條件沒有過高的要求,行業內較多的經驗豐富人群會通過自行成立商貿企業利用價格的波動進行囤貨,以賺取差價牟取利益。因此,市場上通常會呈現出許多商貿公司相關人員關系密切,以及貿易行為居多的現象。許多小作坊慢慢浮現,并且利用自身投資小、成本低的優勢進行價格打壓,引起市場上的價格惡意競爭。
這些市場問題的出現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和金剛石產品本身的性能穩定也有一定關系,這加大了市場清洗的難度,這些問題亟需得到更為根本的解決。
逐步規范,增強行業自律性
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各方力量的參與,更需要行業企業以身作則。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過去的五年,在國家環保政策和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行業發展迅速,過去存在的一些問題正在逐步解決。
由于金剛石生產的集中度,原材料企業對下游的把控力大大增強。一些經營困擾也在逐步減少。但是減少并不代表沒有,只能說違規操作的空間越來越小,這其中一方面是國家的法制更為完善,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越來越好,另一方面也跟行業企業人士的自律有一定的關系。
金剛石市場的季節性特點導致的囤貨現象,目前企業也會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控制,維護行業的平穩性。對于行業來說,產品問題是十年磨一劍的問題,外部環境卻能夠為十年磨一年的企業提供更為公平的機會,而外部環境的營造是行業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一方面是領頭羊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行業企業自律性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