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25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采訪活動上表示,“十四五”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而且是升級版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另外,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
黃潤秋說,在“十三五”規劃里面所確定的生態環保領域9項約束性指標中,到2019年年底,有7項已經提前完成,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等4項總量指標。“這兩年,老百姓普遍感受到周圍的藍天白云多了,綠水青山多了,幸福感也增強了。”他說。
黃潤秋強調,在看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同時,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當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和艱巨任務。這樣的改善程度,離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離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當下的形勢,一是國家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沒有根本改變;二是環境污染和生態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三是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
“換句話說,我們目前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還需要我們在‘十四五’繼續努力,繼續奮斗,繼續攻堅克難。”黃潤秋表示。
黃潤秋透露,“十四五”首先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污染物減排,抓環境治理,抓源頭防控,另一手抓大力推動生態保護與修復,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加強對生態保護的監管力度,努力擴大生態空間和生態容量,維護我國的生態安全。與此同時,也要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綠色生態產品。
黃潤秋還表示,“十四五”還有一項要下大力氣做的工作,就是七大體系的建設。這七個方面的體系,涵蓋了從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到損害賠償等全鏈條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到“十四五”末,一個完整的全鏈條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體系健全以后,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會有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