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開年,面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的緊迫壓力,為完成經濟增長既定目標,各地方政府均出臺了相比往年更為龐大的投資計劃。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份宣布的投資總額已經超過40萬億。不過,這并不是2020年一年內的投資金額,而是地方政府開出的多年投資計劃清單,并不一定100%都會完成。
這些投資計劃中,傳統交通、能源等大基建項目仍占據主要位置,同時不少省份強調了5G基礎設施等“新基建”投資,還有省份針對疫情提出加大公共衛生方面投資。
31省份開出超40萬億投資“大單”
當前,多數地方政府已公布今年的投資計劃,在疫情的重壓下,各地方紛紛提高基建投資力度提振經濟。
據澎湃新聞不完全統計,除天津、內蒙古、新疆、海南、遼寧、青海等地尚未公布整體投資計劃外,全國其余省份所公布投資總額已經超過40萬億元。
綜合對比全國各省份公布的投資計劃,交通、能源等大基建項目仍占較大比重,新舊動能轉換下的新興制造業投資也依舊是各地招商引資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能源、交通等傳統基建領域項目,5G通信網絡建設、物流體系升級改造建設、新能源汽車配套等“新基建”項目也成為今年的發展重點。如貴州就提出要推動5G規模商用,加快智慧停車場建設,完成信息基礎設施投資140億元以上,城市停車場投資60億元以上等。
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近期發布投資計劃的幾個省份的共同特點則是為應對疫情加大了公共衛生方面的投資。如黑龍江就強調要把公共衛生防控能力、物資儲備體系、公共環境衛生等補短板項目納入“百大項目”。安徽提出準備推進一批應急醫療救治設施、傳染病防治、疾控體系和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項目。
不過,湖北省由于受疫情影響較大,此前提出的2020年新開工項目299個總投資9570億元能否如期完成尚存懸念。
資金來源方面,多個地方政府提出要積極發揮社會資金作用,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據財政部3月4日最新公布,截至2月底,2020年發行地方債券12230億元,全部為新增債券,完成中央提前下達額度(18480億元)的66.2%,其中一般債券、專項債券分別發行2732億、9498億元。
財政部同時明確,下一步將繼續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進一步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全力保障地方債券平穩順利發行,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