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交通的未來屬于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那么福特、大眾和Argo AI(下文簡稱Argo)之間的合作將定義這種未來,改變這個行業。
7月12日,兩家汽車制造商在紐約發表聯合聲明稱,大眾將向福特投資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Argo注資26億美元,其中包括10億美元的資金和奧迪估值16億美元的自動智能駕駛公司(AID),這促使Argo的估值超過70億美元。雙方重申,此次合作不包括福特和大眾之間的股權關系。
Argo由前Uber和Waymo自動駕駛部門的資深人士創建,福特和大眾將成為其最大的兩家投資者。未來三年里,大眾將斥資5億美元從福特手中購得Argo股份。兩家汽車制造商將在Argo擁有相同的股份,共同擁有這家初創公司的絕大部分股權。
福特首席執行官韓愷特(Jim Hackett)表示:“盡管福特和大眾仍保持獨立,在市場上依然會激烈競爭。但是在這一重要技術方面與Argo合作,能夠為我們提供無與倫比的實力、規模和市場覆蓋。”
“大眾汽車將利用新的自動駕駛平臺,在本世紀20年代初努力實現商業化。我們將共同努力,使Argo的自動駕駛平臺成為全球行業標準。” 大眾汽車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表示。
汽車行業面臨的前所未有的變化正迫使企業考慮新的合作伙伴關系和潛在的整合。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大眾推出了該行業最雄心勃勃的電動車型,而同樣躋身前10名的福特與Argo合作開發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
2018年全球銷量前十的汽車公司
對大眾來說,對Argo的投資提供了一個潛在的機會,一個可以趕上Alphabet的Waymo和通用汽車旗下Cruise的機會。道路測試和大量數據的積累對自動駕駛汽車的進一步發展至關重要,除了Waymo之外,幾乎沒有哪家企業具備單獨進行測試的能力。
Argo的聯合創始人、CEO布萊恩·塞爾斯基(Bryan Salesky)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完成這筆交易需要一段時間,但這是因為我們實際解決了很多棘手的問題。我們對生產、汽車供應有著清晰的愿景,我們對想要進入以及如何進入某些市場也有清晰的目標。”
除了分擔開發自動駕駛汽車的成本外,福特還將利用大眾的電動汽車平臺。大眾將斥資約300億歐元在生產線上增加更多的汽車,擴大規模,節約成本。同時也能為福特提供一個更好地遵守歐洲更嚴格的二氧化碳排放規定的平臺。
福特將從2023年開始,在歐洲至少生產一款大眾市場的電池汽車,并在未來6年內,基于大眾的MEB平臺生產60多萬輛歐洲汽車。福特在歐洲市場的第二款電動汽車仍在討論之中。
“未來5年,福特將在歐洲市場引入4個新的品牌,包括一款新的、以野馬為靈感而設計的純電動汽車。”韓愷特說道。
于大眾而言,與福特的聯合是迪斯改革這家德國工業巨頭的關鍵舉措之一。對福特來說,與大眾達成協議也符合韓愷特的重組計劃。福特已退出美國銷售緩慢的轎車市場,將業務重心轉向歐洲市場的商用汽車,還斥資5億美元投資電動卡車初創企業Rivian。從地理位置上看,兩家公司能夠優勢互補:福特在美國市場表現強勁,大眾則在歐洲和中國市場處于領先。
迪斯表示:“我們的全球聯盟正開始展現出更大的前景,我們將繼續研究其他可能合作的領域。”
韓愷特表示,汽車行業正處于自亨利·福特(Henry Ford)時代以來“交通行業最大的轉折期”。盡管他常常因夸張的論斷受到詬病,但是這句話絕對沒有夸張。
福特和大眾擴大全球合作,這是現代汽車行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兩者的合作與雷諾-日產的聯盟有著很大不同。雖然雷諾-日產聯盟協議也允許這兩家公司繼續獨立存在,但它們上市的產品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同樣的轎車、跨界車和商用車,只是有了更多的成本分攤。
然而,最新的一次聲明預示著真正的變革(福特和大眾年初宣布的聯盟也只是將在歐洲和其他市場合作生產商用貨車和中型皮卡)。福特將使用大眾研發的MEB電動汽車平臺,未來6年在歐洲生產約60萬輛汽車。未來10年,大眾也打算用該平臺生產大約1500萬輛電動汽車。
雙方在聲明中強調,這兩家全球汽車巨頭現在正在為電動汽車架構創造某種標準。
正如迪斯所解釋的,向福特開放MEB能通過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使電動汽車能夠以更具吸引力的價格提供給消費者,進而增加需求量,從而削減成本。目前,雙方在電動汽車方面除了得到赤字之外,什么也沒有得到。按照迪斯的說法,未來“可持續和盈利的增長”是可以實現的。
有人可能會說,這只是福特為MEB平臺向大眾付費而已,是一種直截了當的購買。除了供應商與客戶關系方面之外,沒有進一步的含義。
但談到將于2023年在歐洲推出的福特電動汽車的開發,福特汽車總裁喬·辛瑞奇(Joe Hinrichs)表示,該公司在德國亞琛擁有一個先進的研發中心,那里的工程師可以與大眾的工程師合作。他謹慎地表示:“在開發汽車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車企投資自動駕駛汽車公司已屢見不鮮。事實上,大眾在今年6月之前一直在投資Argo的競爭對手Aurora。這一初創公司同時也獲得了現代、起亞和FCA的投資。
不同的是,大眾和福特正在尋求一個能夠相對快速擴展的自動駕駛平臺。Argo CEO塞爾斯基強調,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規模效應,將軟件架構轉化為生產質量,擁有汽車級別的傳感器和計算機。或許最重要的是,將其產品與主機廠完全整合。
韓愷特曾表示,福特最初對Argo感興趣的原因之一,是該公司專注于與一家汽車制造商合作,使其產品適合使用。
除了類似于MEB平臺降低成本的能力之外,大眾的加入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Argo的系統得以用于更多、運行范圍更廣的車輛中,通過日常運作獲取數據,可以使其自動駕駛系統更好、更智能。
正如韓愷特所指出的:看看科技行業發生了什么就知道了,想想微軟和蘋果、Facebook和谷歌,只有少數贏家。通過設立基于現實的標準,大眾和福特很可能就屬于這少數的贏家。
第三家汽車制造商加入?
Argo表示,除了大眾和福特外,該公司歡迎第三家汽車制造商的加入,以彌補在亞洲市場的空白。
塞爾斯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公司愿意與其他汽車制造商合作。他指出,Argo 72.5億美元的估值將吸引外部投資者,類似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對通用 Cruise的投資。
“我們現在擁有了一個強大的全球玩家,它在歐洲市場很強大。而福特在美國市場實力雄厚。第三個玩家的加入也完全有可能。我們會再次尋找同樣的東西。我們希望這是一種戰略關系。”
彭博社匯編的數據顯示,福特60%以上的收入來自美洲,亞太地區的份額不到10%。大眾對歐洲本土市場的依賴程度也差不多,亞太地區的銷量不到20%。
福特汽車總裁喬·辛瑞奇(Joe Hinrichs)在紐約向記者表示,福特和大眾將對Argo與另一家汽車制造商潛在合作產生“很大影響”。無論是否有其他汽車制造商加入Argo, 塞爾斯基都認為,大眾汽車的規模和全球影響力將推動公司的發展。
在談到為何選擇投資Argo并與之合作時,迪斯表示:“我們看到了最優秀的人才、既得成績和技術路線圖。”
Argo將繼續專注于L4自動駕駛技術,用于城市環境中的拼車業務和貨物配送。兩家汽車制造商表示,他們將把自主研發的重點放在“為支持兩家公司不同的人群和貨物運輸舉措而專門制造的汽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