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永生應邀為四川大學師生講述了一堂題為《為美好生活加油 為中華民族爭氣》的國企公開課。馬永生認為,中國的石油石化是朝陽產業不是夕陽產業,目前已找到的石油和天然氣僅占我國資源總量的30%和15%,仍有大量資源待發現。
馬永生長期從事我國油氣資源勘探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是一位學者型高管。他是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勘探理論研究的開拓者,成功指導了中國南方海相深層、超深層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勘探和生產實踐,發現了普光、元壩等多個大型、特大型天然氣田,為國家重大工程“川氣東送”提供了堅實的資源基礎,2009年當選為當時中國能源領域最年輕的院士。
馬永生在公開課上剖析了石油作為戰略資源的重要性。石油不僅是現代工業的血液,而且關系人類衣食住行,人的一生大約要用掉8.5噸石油。我國制造的鞋子(底)90%使用中國石化生產的橡膠;包括中國石化在內的我國化工企業所生產的滌綸纖維,每年可替代2.3億畝土地產出的棉花。此外,石油還具有金融屬性和政治屬性。
馬永生認為,石油石化不是夕陽產業,而是朝陽產業。全球未來能源將由目前的煤、油、氣“三足鼎立”逐步轉變為油、氣、煤和非化石“四方爭霸”。到2035年,我國將由目前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變為煤炭、油氣、非化石能源三分天下的格局。到2050年,化石能源仍將是能源消費主體,占比70%左右,其中石油和天然氣占比在50%以上,煤炭降至20%以下。清潔、低碳、多元是未來能源發展主要趨勢。
他提出,雖然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攀升給能源安全帶來挑戰,但我國油氣資源總體豐富。目前,已找到的石油和天然氣僅占總量的30%和15%,仍有大量資源待發現,提高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具有較好的資源基礎。中國石化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批示精神,確立國內勘探開發“優先發展”戰略定位,實施“七年行動計劃”,加大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力度,加快油氣增儲上產步伐。
馬永生說,我國石油石化工業是在建國初期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石油石化戰線的前輩們艱苦創業、矢志奮斗,使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新中國油氣工業發展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改革奮進史,是一部氣勢恢宏的自主創新史。以“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為核心的石油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依然在當前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領導干部上講臺”——國企公開課活動由國務院國資委、教育部聯合開展,今年4月2日正式啟動。活動首批選擇50家中央企業和50所高校結對,邀請國企領導上講臺,選聘國企骨干擔任校外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