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1斜-6-2井位于江漢油田老新鎮的田野里,油菜花開的季節,鉆塔下不時有身穿紅工裝的忙碌身影,在金黃的畫卷里若隱或現。
3月31日,記者在這里收獲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截至3月29日下午16時,江漢石油工程鉆井一公司30512JH鉆井隊今年承鉆的4口井四開三完,創造了江漢油區單支鉆井隊總進尺突破萬米大關最快紀錄。
“過去在江漢油區打一口井,鉆井周期需要25天—40天。”有著26年鉆井施工經歷的井隊長王元紅表示,88天總進尺破萬米,過去簡直想都不敢想。
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勘探開發,在江漢老區實現鉆井提速提效并非易事。“從地質構造上來說,老新區塊目的層在沙市組,與其他區塊相比,地質年代更老,可鉆性差,提速難度更大。”王元紅介紹說,繼去年在該區塊打出了江漢油區高產井后,他們今年又承擔了4口新井的勘探任務。
增儲上產是實現老油田硬穩定的重要支撐。從裝備改造入手,鉆井一公司去年淘汰了8部32型鉆機,改裝升級為30J鉆機。“過去塔式井架采用螺桿連接,易脫落,安全隱患大。更新換代后的井架采用模塊化設計,插銷連接,井隊自己就能獨立完成安裝。”該隊黨支部書記方紅說,不僅如此,鉆井一公司還借鑒涪陵井工廠鉆井模式,給鉆機配置了導軌,該隊在前三口井采取井工廠施工模式,鉆井液實現重復利用,設備搬遷安裝時間有效縮短。
技術創新是鉆井提速的重要支撐。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鉆井一公司不斷強化技術參數和鉆具組合的優化工作。針對老新區塊上部地層造斜困難的問題,他們今年嘗試采用PDC鉆頭定向,同時提高排量和泵壓增加水力沖擊效率,優化鉆具組合,達到了穩斜、減少定向工作量和提高螺桿鉆速的目的。
“一根螺桿價格7萬元左右,使用壽命150小時,今年我們把時間延長到280~300小時,相當于一根螺桿創造了兩倍價值。另外,一支鉆頭也打出了進尺4350米的好成績。”方紅說,成功的秘訣同樣離不開管理。
鉆井液被稱作鉆井的“血液”,減少鉆頭和螺桿的磨損,提高機械鉆速,振動篩、除砂器和離心機三級固控設備是關鍵。數據顯示,固相含量超過4%,設備磨損將超過2倍。“打個比方說,加藥品要一個小時加一袋,如果操作工圖省事,一小時加兩袋,或者一股腦全倒進去,泥漿的性能就會大受影響。”方紅表示,同樣的活兒,不同的人可以干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科學打井核心在人,在于嚴細管理。
為此,該隊認真落實干部帶班跟班制度,嚴格過程控制。針對新員工占比60%的實際,采取干部大班“一幫一”的方式,加強新員工培訓,提升技能水平,保證了各個工序環環相扣,機械鉆速從去年的21.66米/小時,提升到今年的32.8米/小時 、33.78米/小時 、36.34 米/小時,紀錄不斷被刷新改寫。
鉆井提速提效沒有終點。王元紅表示,今年江漢石油工程公司全面開展建標、對標、追標工作。每打一口井,他們都與鄰井最高指標進行對比,繪制曲線圖,全過程優化。通過精益求精,向自我挑戰,向極限挑戰,為老油田硬穩定爭當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