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會上,“新能源汽車”成為了來自汽車界的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提案、議案中的熱詞。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共有12位汽車界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在提案、議案中提出了其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建議,包括促進新能源汽車下鄉、加快新能源商用車推廣、再生循環利用報廢動力鋰電池等。
對于上述現象,汽車行業分析師任萬付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新能源汽車是汽車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也是行業新的增長點。”
來自中汽協的數據顯示,在2018年汽車整體下行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依然實現高速增長。2018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9.9%和61.7%。
1、氫能源受熱捧
目前,新能源汽車主要是電動汽車,其他新能源汽車銷量少之又少,但在今年兩會上,“氫燃料汽車”脫穎而出,包含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在內的5位代表均建議發展氫燃料汽車。
王鳳英表示,盡管我國在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方面發展迅速,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與全球氫燃料電池汽車相比,相對緩慢且不均衡。2018年,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銷量僅1527輛,同比增長20%,遠低于同期新能源汽車61.7%的增長率。
“但氫能源作為潔凈、高效的二次能源載體,被譽為人類的‘終極能源’。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已成為各國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的共同戰略選擇;目前我國氫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加氫站建設進展極為緩慢,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內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步伐。”王鳳英補充道。
因此,王鳳英提出4點建議,分別為改變加氫站的補貼形式,加強補貼力度,避免加氫站成為地方政府形象工程;制定相關政策,聚焦車用氫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制氫、儲氫、加氫等核心技術的研發;細化氫能源技術標準并出臺相關政策,明確加氫站建設及運營監管的相關制度,統一規劃全國加氫基礎設施,降低審批難度;整合優質資源,統一規劃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布局,促進氫能源產業上下游產業鏈全面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與王鳳英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氫燃料是國家實現節能減排和促進汽車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所以建議由國家層面統籌規劃,將氫能從國家發展重點方向升級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
另外,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全國人大代表、東風汽車副總工程師、技術中心主任談民強以及全國政協委員、東方電氣董事長、黨組書記鄒磊等人均共同為“氫能源汽車”發聲。
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和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等雖未針對氫燃料汽車提出提案或議案,但仍對媒體表示了他們對氫燃料汽車的支持。歐陽明高認為,未來氫燃料汽車發展前景廣大,預計在2030年燃料電池汽車可達100萬輛。
任萬付對氫燃料汽車也持積極的態度,他表示,“氫燃料電池是電池的一種,可以有效解決目前電池存在的續航里程受限以及充電問題。”
除氫能源汽車外,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仍在堅持提有關甲醇汽車的建議。但在任萬付眼中,甲醇汽車已經存在很多年了,但受各種條件制約,發展一直不理想。
2、熱盼科創板
近幾年備受關注的智能電動汽車,同樣也得到了全國人大代表、小康股份董事長張興海的關注。針對智能電動汽車“燒錢”且融資渠道匱乏的痛點,張興海提出優先支持智能電動汽車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的建議。
智能電動汽車之所以能得到張興海的青睞,是因為我國汽車產業一直以來都面臨大而不強、核心技術空心化的問題,在追趕國外先進技術的過程中,電動化和智能化已成為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扶持智能電動汽車企業的成長將有助于實現我國汽車工業變道超車的國家戰略。
但由于行業特性,智能電動汽車存在先期投入大、投入時間長、高技術須持續迭代創新、短期不盈利等問題,這嚴重影響了其發展。
在張興海看來,2018年11月科創板的提出給了智能電動汽車企業內地上市的希望。因為科創板對上市企業的盈利條件有所放松,允許上市的企業尚未盈利或最近一期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情形。
因此,張興海提出3點建議,首先,建議政府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搶抓科創板機遇,積極培育和推動符合條件的智能電動汽車相關科技企業優先在科創板上市,獲得股權融資;其次,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為智能電動車企提供科創板上市政策的專業分析和輔導;最后,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設立專項基金,對在科創板上市的智能電動車企予以獎勵和扶持,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了解,在科創板還未正式落地前,不少機構已經對可能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做出猜想,汽車企業成為其中重要一項,可能登陸科創板的車企既包括小鵬汽車、威馬汽車、奇點汽車等造車新勢力,也包含車音智能、億華通等智能電動汽車上下游企業。
全國人大代表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
推動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車的普及,不僅條件成熟,而且符合我國能源國情。建議推廣普及甲醇汽車,在國家層面明確甲醇新型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合法地位,將甲醇燃料明確列入清潔燃料目錄。
全國人大代表
東風汽車副總工程師談民強:
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和產業發展的“路線圖”與實施模式、氫能源發展的安全與解決方案。
全國政協委員
寧德時代總裁兼首席運營官曾毓群:
大力推廣新能源,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建議將可再生能源、電化學儲能、新能源汽車融合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
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
建議落實加氫站規劃,加速制氫產業發展,通過多種形式補貼,由點到面逐步加快加氫站布局與網絡建設;加大燃料電池乘用車研發與推廣支持力度,擴大量產加強行業積極性,帶動量產規模增加等。
全國人大代表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
進一步完善雙積分政策;進一步完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政策措施。
全國人大代表
山東重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譚旭光:
加快推進新能源叉車應用及實施非道路四階段排放標準;加快立法推進新能源叉車的推廣應用;加快非道路機械四階段排放標準的盡快實施。
全國人大代表
合眾新能源董事長方運舟:
加強新能源汽車下鄉政策落地的建議,建議通過整合政策、技術、資源等各方優勢,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普及,讓人人都能享受智能簡單出行。
【相關鏈接】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汽車產業正經歷著巨變。
近26年來,中國汽車產業在2018年首次出現同比下降。然而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卻出現高速增長的情況。
回顧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史,《國際金融報》記者發現,中國新能源汽車及相關產業起步較為艱難,但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發展迅速。
換道超車
2007年,國家發布并實施了《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7年本)》,新能源汽車正式進入國家鼓勵的產業目錄。
隨后,在2009年1月1日,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四部委)共同啟動了“十城千輛”計劃,計劃通過財政補貼,用三年時間每年發展十座城市,每城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力爭使全國新能源汽車的運營規模到2012年占到汽車市場份額的10%。
為何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步伐陡然加快?
首先,因為石油。揚子江汽車集團總工程師雷洪鈞曾表示,“如果不進口(石油),我們的儲備只夠一星期。”其次,在內燃機方面,核心技術也被外資所掌控。
在此大背景下,國家全力扶持新能源產業,被業內稱為“換道超車”。
2009年,重慶市市政府通過了補貼試點方案,重慶1100輛長安新能源汽車將獲得補貼,這也是國內首次補貼私人消費者。
2010年,四部委再度明確了補貼,確定在上海、吉林長春、廣東深圳、浙江杭州、安徽合肥這5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
2011年,國家進一步免除了購置稅,新能源汽車也自此迎來了“井噴式發展”。
中汽協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僅為1.8萬輛。隨后幾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增長,2018年,共銷售新能源汽車125.6萬輛,幾乎是2013年的70倍。
一位動力電池企業的高管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就是因為看到了國內全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機會,才決定放棄在美國的優越生活,回國研究汽車動力電池。
競爭與挑戰
但是在形勢一片大好的同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
2016年9月,財政部公布,5家客車企業騙取國家補貼,金額高達10億元。同時,工信部也在2016年12月和2017年2月先后處罰了11家騙補車企。
業內多位分析人士先后向記者表示,騙補是產業發展的陣痛,但是隨著國家補貼的退坡,大浪淘沙之下,真正有能力的企業終將走到最后。
2016年,四部委聯合發布文件,宣布新能源政策性補貼開始逐年退坡。到了2019年,有消息稱,今年新能源補貼將在2018年的基礎上下降40%,地方補貼完全停止。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充滿前景的新興行業,一系列造車新勢力也紛紛吹響進軍的號角。2014年11月,易車網創始人李斌聯合眾多資本創立蔚來汽車;同年,阿里巴巴集團前高管何小鵬建立小鵬汽車;2015年,沃爾沃汽車前董事建立了威馬汽車。
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生產也開始走上正軌。中汽協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61.7%,蟬聯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
當然,國外的先進車企不會對中國的市場視而不見。李斌在先前曾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2020年,中國新能源市場將變為一個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
屆時,中國新能源企業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