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5日,韓華新能源有限公司(Hanwha Q CELLS Co.Ltd.,下稱韓華新能源)宣布,其美國子公司、德國子公司已分別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美國特拉華州地方法院,以及德國杜塞爾多夫地區法院提出訴訟,指控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晶科能源,紐交所代碼:JKS)、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隆基股份,601012.SH)以及歐洲的Rec Group對其存在專利侵權行為。
根據韓華新能源的聲明,上述三家公司在各自的電池產品中非法使用了其專利鈍化技術,侵犯了其德國專利“EP 2 220 689”及美國專利第9893215號。這項技術對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和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韓華新能源在ITC、美國法院以及德國地區法院三項訴訟中取得成功,上述三家公司的產品將禁止出口到美國;晶科能源和REC Group的產品將禁止出口至德國。
韓華新能源的起訴矛頭,主要指向這三家公司生產的PERC(Passivated Emitterand Rear Cell)電池。隨著市場對高效組件需求的激增,PERC電池是近幾年光伏業內最火熱的高效電池技術之一,2018年更迎來了產能的巨大擴充與提效。
背面鈍化技術,正是該電池的核心技術。
PERC電池全稱為鈍化發射極和背面電池,即通過在電池背面添加一個電介質鈍化層來反射部分透過電池但未產生能量的紅光,以此提高轉換效率。該技術最早于1983年問世,近年來不斷刷新效率記錄。
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企業產品經理對界面新聞表示,背面鈍化技術的提出已有快30年歷史,早在全球大規模量產,目前PERC電池全球的產能在70-80GW左右。“韓華新能源如果以普通鈍化方式起訴,站不住腳。”該人士說。
晶科能源和隆基股份都曾先后刷新過PERC電池的最高轉換效率。3月,隆基股份子公司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發布的單晶PERC電池轉化效率最高已達到23.6%。
電池背面鈍化技術有多種實現方法,目前以使用氧化鋁制作背面鈍化薄膜為主流方法。
背鈍化膜的制備,是PERC電池最為核心的工藝步驟,產業化沉積薄膜的技術手段主要有以Solaytec、韓華新能源等廠商為代表的原子層沉積(ALD)方式,及以瑞士MeyerBurger為代表的板式(PECVD)沉積方式。
目前,晶科能源和隆基股份都采用PECVD來做氧化鋁鈍化薄膜。某一線光伏企業高管對界面新聞表示,按照韓華新能源的起訴邏輯,PECVD屬于ALD的一種。
“但實際在市場上,ALD和PECVD是完全分開的概念。”上述高管說道,從這個角度看,韓華新能源的起訴有打“擦邊球”的嫌疑,也很難站住腳。
根據《PV magzine》報道稱,起訴方韓華新能源認為,被起訴的公司至少在過去一年中使用了其專利鈍化技術。該公司首要任務是徹底分析競爭對手使用的技術,評估專利是否涵蓋該專利。
2012年,韓華新能源開始使用專利鈍化技術生產其“Q.ANTUM”電池,并在全球生產了超過25億個此類電池。
作為韓國十大財團之一韓華集團的子公司,韓華新能源曾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該公司于2015年2月由韓華Solar One和韓華QCELLS合并而成,后者曾是歐洲最大的光伏產品解決方案提供商。截至2017年下半年,韓華新能源擁有8GW的電池產能和8GW的組件產能。
除技術專利動因外,韓華新能源此舉背后的市場策略也值得思考。
面對接近飽和的國內市場,復蘇中的歐美市場無疑對韓華新能源來說有著很大的吸引力。
美國是韓華新能源非常看重的市場。上周,該公司在佐治亞州道爾頓新建了一個1.7GW的組件工廠,專門組裝其在美國銷售的光伏組件。該公司稱,這是西半球規模最大的同類工廠。
被訴方中的晶科能源與隆基股份均為全球光伏龍頭企業。
晶科能源已三年蟬聯全球最大光伏組件制造商的頭銜;隆基股份是全球最大單晶硅產品制造商,截至2018年底,其單晶硅片總產能達到28GW,位居全球第一。
根據統計機構PVTech及Global Data的數據統計,2018年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排行中,晶科能源位居第一,隆基股份位居第四,韓華新能源位居第六。
全球一線組件廠家多為中國企業,韓華新能源是為數不多的外企之一。
2018年,受光伏貿易壁壘減少及制造端成本大幅下降影響,海外市場對中國光伏產品需求旺盛。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達161.1億美元,為2013年“雙反”后最高水平。
據PV InfoLink統計,目前一線龍頭企業2019上半年組件訂單基本排滿,其中,國外訂單占比八成以上。
美國目前是晶科能源的第二大市場。在“531”新政的背景下,晶科能源2018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2.92億元,同比增加約1.5倍。這主要由于其海外組件出貨占比近八成,消除了國內需求放緩造成的影響。
此前,隆基股份表示,2019年公司海外組件出貨量預計將達50%-60%的占比。
一般來說,國際專利訴訟需要耗費長達數年的時間。這項訴訟對晶科能源、隆基股份在歐美市場的業務或將產生一定打擊。
“歐美客戶在購買被訴企業產品時會有疑慮。被訴企業無法保證訴訟結果,這就意味著客戶可能需要承擔連帶責任,面臨韓華新能源的索賠風險。”上述高管表示,無論訴訟結果勝負,韓華新能源的市場策略勝利了。
韓華新能源也正向特拉華州地方法院尋求損害賠償,并發布禁止被告侵犯專利技術的禁令。
截至發稿,晶科能源、隆基股份均未回復界面新聞的問詢,也均未就此事發布公開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