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號稱自主可控、自主研發瀏覽器核心產品的紅芯公司宣布完成2.5億元C輪融資。就在其宣布融資當天,紅芯瀏覽器被爆出打開安全目錄后,出現大量和谷歌chorme瀏覽器一致的同名文件,其安裝程序的文件屬性中也顯示了原始文件名chrome.exe。目前紅芯瀏覽器的官網已撤下了瀏覽器的下載鏈接。隨后,紅芯方面稱確實是基于開源的Chrome架構,但有其他方面創新。
從目前各方信息綜合來看,紅芯的抄襲很有可能被證實,而這也不禁讓人想起多年前的漢芯——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發明的“漢芯一號”造假,借助“漢芯一號”,陳進又申請了數十個科研項目,騙取了高達上億元的科研基金。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學向有關媒體通報表示,陳進被撤銷各項職務和學術頭銜,國家有關部委與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繳各項費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騙取了如此數額的科研經費,上海交大仍未提及事件責任人有沒有受到法律追究。
科技自主創新是從政府到學界、業界歷來倡導的發展目標,各方對此也寄予厚望。但愿望是美好的,卻不能變成虛妄,特別是不能成為用以走所謂各種“捷徑”、讓少數人通過概念炒作、抄襲等騙取社會關注以及其他收益,將科技創新變成投機游戲。
漢芯和紅芯名字相似,但關系到不同的領域,一個是芯片研發,一個是瀏覽器,但都屬于重大科技研發成果。而遺憾的是,漢芯和紅芯都遇到了同樣的造假爭議。這首先凸顯出科技領域仍然存在各種浮躁現象,部分科研從業者乃至平臺機構,沒有抱著正確的心態致力于研發工作,而是想通過知識和信息不對稱來蒙騙外界、謀取個人私利。
國外許多科技界和企業界人士將自己的名譽和信譽看得與自己的生命等同,不僅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成就建立在信譽基礎之上,更來自于破壞信譽要付出巨大代價的制度威懾。比如韓國前首席科學家黃禹錫因為涉嫌偽造研究成果、濫用公款,被當局起訴他濫用300萬美元研究經費,被判2年徒刑,緩刑3年。對于曾經走上神壇的黃禹錫,韓國政府不僅將其徹底驅逐出學術界,并且毫不留情地追究其刑事責任。與之相比,我國對于科研研發和創新過程的造假行為,還停留于內部行政處罰,缺乏法治化,導致了造假者違法成本過低。
也因此,對于紅芯事件,不僅牽涉到一家創業企業涉嫌造假、欺騙投資者等問題,而且指向商業欺詐,我國刑法雖然專設“商業詐騙罪”,但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相關部門對此應主動介入、加以嚴查。
而紅芯事件同樣也是給所有科研人員和機構的忠告:科學沒有捷徑,科研本質是長期的投入和攻堅,求真務實是最基本的操守,來不得半點虛假,抱著僥幸心理越界,遲早會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