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石(英文:Diamond)也稱鉆石,有天然金剛石和人造金剛石兩種,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硬的物質。它不僅具有硬度高、耐磨、熱穩定性能好等特性,而且以其優秀的抗壓強度、散熱速率、傳聲速率、電流阻抗、防蝕能力、透光、低熱脹率等物理性能,成為工業應用領域不可替代的新材料,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瑰寶。
金剛石工業是世界上的新興工業,1957年美國GE公司開始人造金剛石的工業生產。在我國,王光祖教授1963年12月6日研制成功第一顆金剛石晶體,70年代開始工業生產。改革開放以來,金剛石工業得到飛速發展。
專家們說,人造金剛石是一項超高壓高溫合成的高新技術,它的合成設備,在美國是以通用電器公司(GE公司)為代表的以年輪模具為核心的兩面頂壓機,在俄羅斯使用的是凹砧兩面頂壓機,在我國則因金屬材料工業的相對落后,不得不以“螞蟻啃骨頭”式的六面頂技術進行人造金剛石的合成,但中、高品級金剛石卻生產不出來。
對此,黃河實業集團公司和那時的董事長喬金嶺是深有感觸的。早在1988年公司就從張家口探礦機械總廠購來幾臺6×800噸的壓機開始了金剛石的規模化生產。但生產出來的金剛石品級很低,在國際市場上,像這種品級的金剛石每克拉一度只能賣6美分,而黃河集團所生產的金剛石磨塊及后來又開發的切割等功能的金剛石機具所需的中高品級金剛石進口價,每克拉則高達1.2美元!九五、九六年,咱們中國的金剛石雖然年產量達4億克拉,論產量是世界第一,但卻因品級低而無法躋身超硬材料的世界強國。金剛石合成設備的落后,已經成為咱們國家超硬材料工業的瓶頸。
隨著黃河公司金剛石制品的品種、產量越來越大,所需高品級金剛石的用量也越來越多,一個更加宏偉的構想——開發研制新壓機,用五、六年的時間躋身世界超硬材料前三強的奮斗目標在1994年初提了出來。
1994年5月11日,喬金嶺率領有關技術人員直奔當時在超硬材料行業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簡稱GE公司),要親眼看一下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上最先進的兩面頂壓機和它的生產流程,并想獲得兩面頂壓機的生產技術。然而,這次參訪并不愉快,甚至帶給他的是一種恥辱!
事情是這樣的:恰在喬金嶺一行參訪的這一天,韓國的一家叫做ILJin公司的總裁也來到GE公司,GE的超硬材料部為接待韓國這家公司的總裁,在其辦公大樓前掛上了一面韓國國旗,并由該部總裁接見。喬金嶺一行到達時,這面韓國國旗還在那里,卻并沒有我們偉大祖國的五星紅旗!當然,喬金嶺一行在聯系參訪時,并沒有想到、提到這個問題。但當見到這一幕時,喬金嶺的這一從沒有過的民族恥辱感還是猛烈地撞擊著心頭!他知道,不是因為我們的國家不夠強大,更大的因素是當時黃河集團公司沒有被美國人放在眼里。他平靜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同超硬材料部的副總裁兼總經理伍德布恩進行了會談,并在伍德布恩陪同下參觀了生產線。但伍德布恩只讓喬金嶺一行看了普通型、即5000噸的兩面頂壓機,他們比較先進和最新的已達萬噸的壓機卻對進行了封鎖。
在會談中,老美最感興趣的是出口他們的中、高品級的金剛石,當喬金嶺提出要用合資的方式得到壓機制造技術時,他們僅表示愿意將5000噸級的兩面頂壓機整機賣給我們。為了最終能獲取兩面頂壓機的生產技術,公司還是同GE簽訂了一個合作的意向合同。
這次美國之行,對喬金嶺是刻骨銘心的,他暗暗發誓,要讓黃河集團公司在五、六年中躋身金剛石企業的世界前三強,要讓中國成為人造金剛石強國,要讓“黃河”的高管們在國外金剛石行業所到之處也掛上我們偉大祖國的鮮艷的五星紅旗!
這之后,喬金嶺又馬不停蹄地到日本ODK公司、東明公司,到韓國“日進”“二和”公司進行考察,并再次積極地同GE公司聯系。
1995年1月22日,公司幾經努力,GE公司超硬材料部副總裁兼總經理伍德布恩一行四人來到黃河集團,最終,在鄭州,在由河南省時任副省長范欽臣、許昌市市長牛學忠等在場見證下簽訂了一份合作備忘錄。GE同意先向黃河公司出售50臺5000噸級的兩面頂壓機后,再由“黃河”使用GE的技術自行生產50臺同型號的壓機。這樣一來,“黃河”也就掌握了這項技術了。
但是不久中國和美國之間爆發了中美關系史上有較大影響的“九六臺海危機”。1995年至1996年間,臺灣前“總統”李登輝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發表公開演講,大肆進行臺獨活動,美國政界推波助瀾。在這場鬧劇的大背景下,1996年3月8日至3月25日期間,我國向臺灣以東海面、穿越臺灣本土上空,進行了規模較大的導彈發射并在臺灣海峽進行系列軍事演習。3月11日,美國同時派出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斗群和獨立號航空母艦戰斗群前往臺灣海域。我國則出動了核潛艇,臺海上空戰云密布。
危機結束后,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受到更嚴格限制,“黃河”同GE的合作,主要是兩面頂壓機的生產技術就沒有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