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就有個夢想,在符合條件的住戶屋頂上裝上光伏板,這樣既可以發電,減少使用化石燃料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還具有觀賞功能”,一直想要做一家上市公司的浙江芯能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能科技”)董事長張利忠,在其公司成立10周年之際,了卻兩大心愿。
7月9日,芯能科技成功登陸上交所,成為國內光伏行業資本市場上長期空窗期過后的新勢力。
站在上市當口展望未來,芯能科技方面表示,芯能科技致力于成為以分布式光伏為核心的清潔能源服務商,立志為用戶提供創能、節能和儲能等服務。未來,公司將繼續夯實分布式業務,進一步鞏固在分布式領域的行業地位。同時,公司將圍繞分布式業務獲取的客戶群,結合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向公司主營業務相關方向延伸,積極探索光伏產業的新型經營模式,整合各項競爭優勢,實現公司在新能源產業中的蓬勃發展。
光伏行業下半場怎么走
“光伏新政之下,企業難免會受到沖擊,但對于行業龍頭來說只是陣痛,在行業洗牌進程中,優質企業將脫穎而出,這對我們來說是好事”,談及時下熱度猶在的光伏新政,張利忠如此表示。
光伏行業的下半場會怎樣走?張利忠大膽預測,未來分布式光伏將成為光伏產業的主流。6月初,發改委等發布《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叫停普通光伏電站、嚴控分布式光伏規模,并將新投入運營的電站上網電價統一降低0.05元/千瓦時。
“這個政策很及時,會引導光伏產業更加市場化,對行業長期發展也是好事情。”張利忠認為,隨著技術的進步,度電成本快速下降,補貼已經成為行業不正當競爭手段。降低補貼不僅有利于行業建立長期有序競爭,也可以進一步倒逼技術進步。
由于地面電站趨向飽和,大量的資本和企業開始涌入分布式光伏市場,協鑫集成、英利等光伏巨頭也跑步進場,2017年被市場稱為分布式光伏元年。
在張利忠看來,分布式光伏的潛在市場空間巨大。“我們有超過13億城鄉居民,按每戶4人計算共計3.5億戶家庭,如果每戶安裝3千瓦,有30%的家庭安裝,家庭分布式光伏市場規模就可以達到300GW,更別說更大量的廠房屋頂了。”有機構預測,未來幾年,分布式光伏裝機量有望以超過年均20GW的速度發展。
張利忠建議,本著節能減排的環保要求,應該引導新建廠房建設分布式光伏,并放開發電的隔墻交易。“分布式發電價格比電網更低,就地由業主消化掉,可以實現公司、業主、國家三方共贏。”
行業競爭力明顯
據了解,作為行業領先的以分布式光伏為核心的清潔能源服務商,芯能科技在行業具有顯著的競爭地位。
一方面,芯能科技是國內領先的專業從事分布式光伏的清潔能源服務商。公司憑借優質的服務,在行業內贏得了良好聲譽,并迅速在分布式光伏這些光伏細分領域內積累了眾多的案例和豐富的經驗,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
另一方面,芯能科技涉足分布式光伏發電領域較早,與分布式光伏產業鏈上的其他公司相比,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2013年公司即敏銳洞察到分布式太陽能發電服務領域的發展機遇,開始積極研究探索分布式太陽能發電服務業務模式,于2014年8月開始大規模承接此類業務,業務開展較早,先發優勢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芯能科技還具備較強的屋頂資源獲取能力。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已累計簽約屋頂面積達834萬平方米,涉及工業企業523家,可建設約830兆瓦分布式光伏電站,位居行業前列。
“千萬不可小瞧屋頂資源獲取能力,這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上述芯能科技內部人士解釋稱,分布式跟地面電站不一樣,其核心是屋頂資源的獲取,屬于個性化服務,項目分散,單體較小,屋頂資源業主擔心和疑慮較多,需要不厭其煩地一家一家去說服,做工作,破解他們的擔心和疑慮,可以說是個苦活、累活。公司張董事長在三十年的經商辦企業過程中一直信奉誠信經營,吃虧是福的信條,芯能科技積累了良好信譽和口碑,容易取得屋頂業主的信任再加上民營企業天生具有不怕苦、不怕累,決策機制靈活、快速的特質,因此,在屋頂資源獲取方面相比其它企業具有比較優勢。
據該內部人士介紹,芯能科技同樣在產業鏈完整度和技術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分布式光伏行業,拼的不只是資金投入規模,還得靠各種硬實力和軟實力保駕護航。
由于看好長期收益,芯能科技下一步還將加大自持電站規模。“有人說我們盈利能力下降了,其實是因為加大自持電站所致。”張利忠表示,芯能科技長期看好分布式光伏,通過自持電站,將收益轉化為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和收入。
張利忠還介紹,下一步,公司還將以自持電站為依托,開展智能微電網建設,通過優化客戶的供電方案,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