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助理教授楊洋的科研小組研究出兩種電力存儲技術。楊教授發現這個革命性的系統可以低價高效的產生和儲存電能,可以解決環境危機和能源危機。
我們嘗試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或化學燃料,把化學燃料轉化為電能。我們嘗試不同的方法,但所有嘗試都與能源相關。2015年在納米科技中心和材料科學工程系聯合受聘的楊洋來到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
一項技術將會升級現在手機、電腦等其他電子設備以及電動車的鋰電池。另一項技術可以提供比鋰電池更安全更穩定的替代物。
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在學術期刊先進能源材料上發表論文稱設計出一種新的導電性優越的電極,在高溫環境表現穩定并且生產成本低。更重要的是能夠使鋰電池在數千次使用后電池質量不會退化。
離子通過電解質從負極端子到正極端子使電池產生電流。楊教授的科研小組研發了一種由硫化鎳和硫化鐵制成的薄膜電池正極。這種材料使新的電極有巨大優勢。首先,它具有很高的導電性,導電性比硫化鎳和硫化鐵的混合物更高。這種薄膜表面具有多孔的納米結構。這些小孔結構增加了化學反應的面積。
這項技術具有變革性意義。多數的電池經過多次使用后都會退化,即便是高質量的鋰電池在使用300-500次后電池容量開始下降,實驗顯示硫化鎳硫化鐵的電極的電池使用5000次后才開始退化。
研究人員梁坤、凱爾·馬庫斯,參與合作的有來自中佛羅里達大學的周樂、李毅倫、塞繆爾、妮娜等,來自吉林大學的張守豐,來自賴斯大學的李毅倫。楊教授實驗室的研究生研發了一種新的催化劑,相比傳統催化劑有很多優勢。
金屬空氣電池,燃料電池和其他電能轉化與儲存都依靠化學反應來產生電流。這些化學反應都需要催化劑。貴金屬鉑、鈀、銥都是高效的催化劑,但是成本高,穩定性低,耐用性低使這些貴金屬很難商業化。
牛文瀚,李釗,馬庫斯·凱爾帶領的研究小組研發一種新的生產工藝,生產出以石墨烯為基底的催化劑,一種二維的高導電性的材料,厚度僅有一個原子大小。
據新能源材料期刊報道,他們在鋅空氣電池上實驗證實,這種納米網結構的催化劑可以多次充電放電。
這種電催化劑比鋰電池中揮發性的化合物更安全穩定。即使遇到下雨,極端氣溫和其他惡劣環境中也能穩定工作。這種催化劑不需要貴金屬,生產成本更低。(編譯:中國超硬材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