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設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打造大國工匠、培育新時期的工匠精神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只有越來越多的大國工匠涌現出來,才能進一步提高我國職工隊伍的素質和產業工人隊伍的整體水平,從而...
建設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打造大國工匠、培育新時期的工匠精神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只有越來越多的大國工匠涌現出來,才能進一步提高我國職工隊伍的素質和產業工人隊伍的整體水平,從而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全面跨越。當前,建設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打造大國工匠、培育新時期的工匠精神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只有越來越多的大國工匠涌現出來,才能進一步提高我國職工隊伍的素質和產業工人隊伍的整體水平,從而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全面跨越。
工匠精神的內涵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工匠的解釋是“手藝工人”。傳統意義上的工匠可理解為“手藝人”,即具有專門技藝特長的手工業勞動者。《韓非子·定法》說:“夫匠者,手巧也……”可見手藝精巧是工匠的基本特征之一。現在對工匠的理解除了手藝人之外,還包括技術工人或普通熟練工人。
一般認為,工匠精神包括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
從歷史發展來看,在手工業時代,由于生產規模小,生產過程相對簡單,工匠們有充足的時間對自己的產品精益求精,反復打磨,以達到完美的程度。
工業化時代與手工業時代相比,有了一些不同。首先,工業生產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標準化和通用化,每一個零件都是標準化的,可以互換的。第二,在工業生產中,一個工人只需要負責一道工序就行,而手工生產中,每個工匠都要負責整個的生產過程。因此,工業化時代更多地強調工人對標準和規范的遵循和堅守。
在信息化時代,質低價廉、千篇一律的產品越來越不受歡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務成為可能。這一變化不僅包含了工業化時代對標準和規范的遵循和堅守,同時也包含了為滿足個性化需求而進行的創新和創造。
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
在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為什么要提倡工匠精神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提倡工匠精神是促進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十三五”時期,我們仍然面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大任務,而要完成這一任務,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離不開廣大職工的創新和創造,離不開對工匠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第二,提倡工匠精神,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中國制造走出去的需要。當前,在中國制造走出去的過程中,一些產品的質量也常常受到詬病,迫切需要提高產品質量。因此,要在競爭中取勝,關鍵在于提高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只有充分發揚工匠精神,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大國工匠,才能打造高質量的產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中國制造走出去。
第三,提倡工匠精神,是滿足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的需要。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在這里,工匠精神是和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并提的,這說明,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重提工匠精神具有某種歷史必然性。
大國工匠的培養與工匠精神的培育
培養大國工匠與培育工匠精神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參與和努力。這里僅從工會和工會教育的角度談一點體會。
首先,工會要在工匠精神和大國工匠培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從工會的角度來看,建設職能、教育職能是工會具有的兩個重要職能,提高職工素質,教育和鼓舞職工在國家建設中建功立業,是工會的重要任務。在新中國工業發展歷史上,我們大力提倡“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鉆一行”,給予高級技工很高的榮譽和待遇,培養出了大量優秀的高級工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工會應當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抓住機遇,在培養大國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次,需要在全社會重塑勞動光榮的理念。工匠精神的缺失,從根本上看是勞動光榮理念的缺失。因此,培養大國工匠,提倡工匠精神,首先要大力弘揚勞動光榮的理念,糾正輕視勞動特別是輕視普通勞動者的不良風氣,重視職業教育,創新教育體制,為培育大國工匠,重塑工匠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三,重視對大國工匠的教育和研究。對大國工匠的教育和研究要在科研與教學相結合上下功夫。要就大國工匠涉及的政策背景、歷史脈絡、文化體系、技術標準、結構優化、平臺建設、成果應用、服務社會等多環節、多方面進行全面、深入和系統的研究,從而為大國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