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云制造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模式,是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智能制造和物聯網等技術運用于工業制造領域并進一步向流通、消費領域拓展的產物。在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是資源、資本,更是有價值的&l...
云制造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模式,是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智能制造和物聯網等技術運用于工業制造領域并進一步向流通、消費領域拓展的產物。在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是資源、資本,更是有價值的“信息力”和“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驅動力。云制造的實質是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云制造的核心就是智能制造,前者的外延更廣泛,服務鏈和價值鏈也更長。為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需求,要通過大數據驅動創新產品設計、智能制造、智能服務,實現提升產品質量、生產效率并節省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以智能聯網的工業產品為載體承載服務產品周邊生態系統的產業互聯網業務,達到開創新興市場和商業模式的目的。工業大數據通過360度全景的數字視角,為制造業提供預測自主維修、決策支持分析,促進智能工業的自適應、自感應、自調理和零宕機、零排放、零維修,打造智能化供應鏈。全國政協委員、臺盟福建省副主委、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認為,除北京、杭州、深圳外,在全國各地建立分布合理的工業大數據中心,促進中國云制造,有利于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以創新轉型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為主線,以產業共生、協同創新、智能制造、品牌升級、服務增值、綠色發展為導向,加快打造創新型制造業強國;有利于發展綠色制造體系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利于提高工業設計水平和發展“互聯網+”制造業;有利于推動線上線下相結合、制造與服務相結合、科技與市場相結合、產業與金融相結合。對此,他提出如下建議:
我國各級政府及經信部門應在規劃中考慮盡快建立區域分布合理的工業大數據中心項目,并抓緊啟動項目建設,滿足各地制造業的精密化、高端化、自動化、信息化、個性化與服務化的發展需求。要做大做強深圳、北京、杭州的工業大數據中心,在各中心建設的資金保障、人員編制等方面給予財政支持,盡可能體現公益性、公共性。中心后期市場化運作應尋求一些商業化項目,以利于中心非營利運營。通過工業大數據中心,促進各地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共同支撐“中國制造2025”的數字化、互聯化、智能化、低碳化、高價值化、安全化、創意化、集群化、品牌化、科技化、綠色化、服務化,加快云制造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加快我國“工業寬帶”建設。探索建立“物聯網+智能分析平臺”大數據創新價值體系,讓海量工業實體依托信息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在各地的工業園區,要加快無線網絡環境的構建,做好物聯網、數據中心等規劃和應用與“工業寬帶”建設對接,加快工業網絡接入規范、交互技術和安全技術等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鼓勵各地創新創業成為數據生態系統中的活躍力量,使我國各地工業大數據的收集、匯總、解析、排序、分析、預測、決策、分發的整個處理流程更科學、更充分。積極整合、挖掘、利用我國各地工業大數據資源,不斷改進CPS(信息物理系統)的工具、技術和方法等,催生更多無人車間和智慧工廠,提升綠色化升級的經濟硬實力水平。
支持各高校培養復合型大數據人才。鼓勵各地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有計劃地引進大數據創新和云制造的國際領軍人物與各層級人才,形成系統、全面、及時、高質量的大數據管理與分析,根據市場和消費者供給需求對產品結構與功能進行調整,為制造業提供特色化、柔性化、定制化的數據服務。以云制造將制造與服務有機結合,延長產業鏈,推動軟件與服務、設計與制造資源、關鍵技術與標準的開放共享,增強云制造業大數據應用能力。政府支持各地“雙創”企業的聯合辦公模式推廣,使云工坊更好地共享工業大數據;支持各地大數據的管理與應用,加強工業云的供應鏈管理和服務鏈的精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