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鋼鐵5000萬噸左右、煤炭1.5億噸以上。同時,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下稱“...
“鋼鐵5000萬噸左右、煤炭1.5億噸以上。同時,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中確定了2017年去產能目標。今年去產能力度和難度都將加大,2016年已經擠掉了市場中的虛報產能和落后產能,2017年去產能將是實實在在的去產能,需警惕煤鋼價格上漲帶來的反復。同時,員工安置等難點問題也亟待解決。
去產能擴圍
今年1月10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時任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明確表示,今年去產能除了鋼鐵、煤炭之外還會擴圍,有一些產能利用率低、過剩產能比較嚴重的領域也會納入去產能范疇。
國資委主任肖亞慶近日也表示,今年央企去產能從煤炭、鋼鐵擴圍至有色金屬、船舶制造、煉化、建材和電力等產能過剩的行業。
第一財經日前對國內外金融機構的21位首席經濟學家進行了調研,共有18位經濟學家認為,去產能將從鋼鐵、煤炭行業延伸至其他產能過剩行業。至于哪些行業會被納入去產能新重點,有13位首席經濟學家認為,有色金屬和船舶領域最有可能成為新重點;有11位認為會是建材領域。
1月12日,工信部聯合六部委印發了《船舶工業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6~2020年)》。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對媒體表示,中國船舶行業已將2012年的8000萬載重噸的產能削減至2015年底的6500萬載重噸,然而仍然存在著無效產能,中國造船業必須痩體,估計要削減30%以上的過剩產能。
船舶行業加速去產能、兼并重組是大勢所趨。業內人士分析,2017年有望成為我國船舶行業的關鍵一年,南北船(中船集團與中船重工)整合將大概率實現破局。當前兩船之間的無序競爭已極大阻礙了接單能力,繼續此類重復建設將不利于兩大船企在低迷環境下的生存和發展。
近日國務院多部門聯合啟動水泥、玻璃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專項督查,由部級領導帶隊分為8個督查組,對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水泥、玻璃行業淘汰落后產能情況進行專項督查。
工信部副部長徐樂江2月7日在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調研時表示,大力推進傳統建筑材料去產能,同時要高度重視新材料產業發展,著力推進玻璃基材料、先進陶瓷、人工晶體等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礦物功能材料和復合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努力補齊短板。
去年G20杭州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會晤中達成共識,雙方將共同努力應對全球電解鋁產能過剩問題。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是一個銅少鋁多的國家,電解鋁產能存在過剩,全行業基本處于虧損狀態,產能利用率一直在70%左右。化解電解鋁產能過剩,有利于提高電解鋁行業的景氣度,通過供給端持續有效退出,改善鋁行業的供需關系,支撐鋁價上行。
價格反彈的博弈
今年去產能的難度將加大。中煤協副會長姜智敏在媒體上表示,去年去產能的不少煤礦已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因此關停相對容易,但今年去產能將全部涉及目前正常生產的煤礦,要安置的人員不會比去年少。
去產能過程中,剛性的去產能政策與靈活的需求波動之間存在矛盾,部分行業的供給無法對需求變化做出及時反應,導致了階段性、局域性的供給不足,進而導致價格和企業利潤大漲,從而降低了去產能的意愿。
2016年的煤炭行業可謂“一掃陰霾”。隨著去產能的推進,煤企迎來了利潤整體反彈。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全國煤炭企業補貼后的利潤總額為320.8億元,同比增長363.7%;成本費用利潤率1.35%,同比增長1.52個百分點。

針對“鋼材價格上漲是否會導致停產鋼企死灰復燃”的問題,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曾在媒體上表示,嚴控新增產能,對打擊新增鋼鐵產能和違法違規制售鋼鐵產品不堅決、化解過剩產能不力甚至搞地方保護、給違規產能和制售地條鋼企業充當保護傘、知情不報的,要嚴肅依法追究有關領導和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于鋼鐵、煤炭的價格上漲,去產能出現了一些反復,今年的產業政策應與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相配合。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去年12月撰文稱,2017年的去產能政策可以在保持現有基調不變的基礎上適當優化。供給側的去產能和需求側的穩增長需要有機結合,去產能要更具彈性,更多發揮行業自律的作用。
此外,去產能還應該和技術升級與產業布局調整結合起來。徐高表示,2017年去產能政策可以有更大空間來關注相關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相應地,可以通過引導技術進步、提升環保要求等方式推進行業的新陳代謝,在抑制產能過剩的同時實現行業的優化升級。
百萬員工如何安置
李克強在報告中指出,去產能必須安置好職工,中央財政專項獎補資金要及時撥付,地方和企業要落實相關資金與措施,確保分流職工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中國就業促進會秘書長李春暉在媒體上表示,根據鋼鐵行業協會數據和調研數據分析,鋼鐵、煤炭行業關聯產業的就業乘數至少分別為1:4和1:2.5. 按照 “十三五” 時期直接涉及職工分別為50萬、130萬計, 預計在此期間,全國因這兩個行業去產能直接和間接涉及的職工將超過500萬人。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3月1日在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化解過剩產能,安置好分流的職工是一個關鍵性的工作。去年安置了72.6萬人,今年化解過剩產能大約需要安置職工50萬人,將繼續堅持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依法依規的原則。
對于去產能工作, 中央財政預算安排了1000億元作為專項獎補資金, 用于職工分流安置。李春暉表示,此項資金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一些企業按規定享受了援企穩崗補貼,有助于職工分流安置。但由于現行政策的規定,欠繳失業保險費的困難企業卻無法享受政策支持,準備退出的企業更難享受援企穩崗政策,導致現行失業保險政策難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李春暉認為,大力發展靈活就業是緩解分流安置職工壓力的一個重要選項。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結合實際完善靈活就業政策,給予大力支持。在就業專項資金的安排使用上,要將靈活就業者的補貼算進大賬予以保障。通過這些切實措施,引導、鼓勵和扶助分流職工實現靈活就業。
尹蔚民在上述發布會上說,今年要繼續落實職工安置的各項政策,特別是四個最主要的分流渠道,包括內部分流、內部退養、轉崗就業和創業、公益性崗位的托底。特別是對“4050”等就業比較困難的人員,要采取加大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力度,一對一地落實他們的就業崗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姜耀東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化解產能過剩需要較長時間,不能操之過急。在去產能過程中,政府可設立專項職工安置基金,采取多元化的職工安置方式,這是行政手段應該發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