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賣石頭的!”在鄂州,有這樣一群標簽化的人,讓人說不清道不明——他們致富早,上世紀80年代,坐飛機就像如今坐火車一樣,全國奔波,推銷...
“賣石頭的!”在鄂州,有這樣一群標簽化的人,讓人說不清道不明——
他們致富早,上世紀80年代,坐飛機就像如今坐火車一樣,全國奔波,推銷著小小的刀頭、鋸片;
但后來,他們陷入沉淪,夜深人靜時,依舊在昏黃的燈光下加班趕活,“以價換量”;
如今,他們重塑輝煌,新產品在國內暢銷,在國外馳騁亞非美歐,小小的金剛石風靡全球市場。
最得意時 壟斷全國九成市場
鄂州金剛石瘋狂的歲月,可回溯到上世紀80年代。
1983年,鄂州燕磯鎮村民張忠明在火車上助人為樂,被助者作為回報,將一份絕密的金剛石合成配方贈予老張。
不到一年,當時僅應用于軍工產業的金剛石,在這個湖北小城遍地開花。
刀頭、鋸片,產品一經問世,便壟斷了全國市場。
直徑400毫米的一副刀頭,成本30元,市場銷售價120元;直徑1200毫米的一副鋸片,成本不足1000元,市場銷售價超過5000元。
全國90%的市場占有率,讓鄂州底氣十足。當時,就有國內媒體以《燕磯農民坐飛機賣刀頭》進行過專題報道。
經歷過那段輝煌的鄂州市金剛石工具行業協會秘書長嚴陶說:“出去跟別人談生意,我們不說是湖北人,不說是鄂州人,直接說是燕磯人。人家一聽口音,就直接簽合同。”
那時的燕磯人,最早把平房換成小洋樓,最早把摩托車換成小轎車,最早去縣城買東西不看價格標簽,最早舉家去海南、云南、廣東歡度新年。
嚴陶回憶,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整個鄂州從事金剛石產業的大企業、小作坊共計400余家,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年產值達到18億元。
最落寞時 貼標生產艱難度日
然而,原材料主產地和產品主銷地“兩頭在外”,注定全國金剛石市場不可能永遠鐘情于鄂州。
河南、山東、江西、福建、廣東等全國石材主要產地企業雙管齊下,一方面跨過鄂州,為金剛石原材料和最終的刀頭、鋸片搭建直接的生產加工平臺;一方面主攻鄂州,高薪挖走技術人員。
不到3年,鄂州金剛石被沖擊得七零八落——
2002年,整個鄂州市生產金剛石的企業萎縮過半,不足200家,從業人員不到萬人,唯一不變的是年產值依舊18億元,但數據從哪里來的呢——成倍增加生產量,然后貼上河南、江西等外地企業的標簽進行銷售。
當潮水褪去,才發現誰在裸泳。
嚴陶說,那時的鄂州金剛石企業只能用“茍延殘喘”來形容,比如還是那副直徑1200毫米的鋸片,由于同質化以及市場價格惡性競爭,銷售價跌破1100元。“當秘方不再神秘,所有鄂州金剛石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瞬間被瓦解。大家都找不到破解的辦法,只能這樣苦苦地熬——熬一天算一天,熬死一家算一家。”嚴陶說。“捧著銀飯碗,想想比鐵飯碗強,就不想再去爭金飯碗了。”湖北鄂信鉆石材料有限公司行政總監張新民說,“很多人的想法是,反正不愁吃穿,得過且過吧。”
就這樣,鄂州金剛石日薄西山,輝煌不再。
最驕傲時 千帆過盡再立潮頭
“沉默的羔羊”也有爆發時。
2010年,鄂州市將金剛石產業列為全市重點扶持特色產業;2011年,省經信委將鄂州金剛石產業列為全省重點產業集群之一;2012年,省發改委在鄂州建立全省金剛石產業技術服務中心。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國唯一的國家級金剛石工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已落戶鄂州。負責人余兵介紹,僅在2016年,該中心就免費為鄂州金剛石企業進行質量檢測、成分分析、數據檢測等800余批次。
政府扶持,政策支持,鄂州金剛石產業找到了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
他們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從原材料到產品實現全周期產業開發,最新研發成功的飾品級鉆石風靡歐美,合成裸鉆最大重量已達1克拉,廣泛應用于手表、項鏈等飾品上;
他們分行業做精做細做專——還是那副直徑1200毫米的鋸片,根據切割對象不同的軟硬程度,通過高新技術應用,生產出不同的大理石切割鋸片、石英石切割鋸片、瀝青切割鋸片等;
他們開拓進取走出去——在美國、俄羅斯、波蘭、印度、越南、伊朗、埃及、伊拉克……印有“MadeinHubeiChina”的金剛石產品物美價廉。
此時的嚴陶自豪地告訴記者:“截至2016年底,鄂州金剛石工具行業協會會員已達217家,年產值達到35億元。另外還創造了三個全國第一——大理石鋸片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90%,中徑鋸片占到70%,磨輪占到60%。”
而張新民最近已經忙得沒有時間聊天了,因為公司生產的高強度金剛石正在向深海石油的打井鉆頭、打撈沉船的切割器械、高鐵動車的剎車設備等領域進軍。“這是已經研發成功的,還有一些正在研發的高新技術產品,目前不方便透露。”張新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