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7年省級地方兩會陸續拉開序幕,國企改革成為焦點,多個省市將今年視為國企改革的關鍵年份。而此前的2016年年底,多個省份下一輪的國企改革路線圖也陸續公布了。國企民企猶如中國經濟...
2017年省級地方兩會陸續拉開序幕,國企改革成為焦點,多個省市將今年視為國企改革的關鍵年份。而此前的2016年年底,多個省份下一輪的國企改革路線圖也陸續公布了。國企民企猶如中國經濟的左右手。兩者的辯證關系如何,端賴制度框架的設定。回顧2016、展望2017,構筑國企民企平等的起跑線,推進國企進一步市場化,無疑有助于減少左右手互搏,實現“國民共進”。
中國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階段,主導中國經濟命脈的國企改革,是其中關鍵一戰。
回首2016年,盡管經濟增長換擋降速,改革面臨諸多嚴峻挑戰,但國企改革卻并未止步。自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發布以來,國企改革全面深化,此后相繼發布多份與《指導意見》相關的文件,形成了以《指導意見》為引領、以若干文件為配套的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國企改革“1+N”政策體系由此完成。實務方面,6對12戶中央企業重組完成。目前,中央企業戶數已調整至102戶。
國企改革一方面要優化國有資本的結構布局,另一方面還要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與競爭力。央企間的重組整合、混合所有制改革,都將在2017年改革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上述種種,目標都指向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設定的理念:國有企業要運行在市場化軌道里。
構筑國企民企平等的起跑線,是市場化軌道的前提性條件。在這方面,尚有大量的短板。
民企方面,回顧2016年,民企的形勢難言樂觀。一個顯著的現象是民間投資增速大幅下滑。2016年以來,民間固定資產投資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分化程度進一步加劇,1月~9月份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2.69萬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6.19萬億元,同比僅增長2.5%。此外,伴隨著人民幣匯率下跌,有些民營企業家甚至將資產轉移至境外。
民企投資意愿低迷背后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民間投資受到行業準入的限制。我國對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的市場準入政策存在較大差異,銀行、保險、電信等行業早已對外資開放,但國內民間投資長期面臨嚴格限制。另外,電力、水利設施、鐵路、港口、衛生、醫療等行業是民間投資大有作為的領域,但由于受體制的限制,民間資本無法進入。此外,還有民間投資的融資渠道不暢通、政府服務環境不佳等因素。凡此種種,都構成了不公平競爭,進而形成經濟扭曲。
此前的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正式全文對外公布。這是我國首次以中央名義出臺的產權保護的頂層設計。在民營企業家心態猶疑之際、在中國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階段,這份意見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僅有產權保護還是不夠的,更需要構筑平等競爭的制度環境。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企要“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含義當在于此。
構筑起平等競爭的起跑線,才能消除中國經濟中體量巨大的扭曲,更有利于振奮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展望2017年的國企改革和民企相關經濟工作,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