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8月4日,記者從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上獲悉:截至7月底,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47%、38%,總體進度不理想,地區之...
8月4日,記者從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上獲悉:截至7月底,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47%、38%,總體進度不理想,地區之間進展也不平衡。會議指出,少數地區對去產能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擔心去產能會影響經濟發展;面對工作中的困難和挑戰,信心不足,辦法不多,存在畏難情緒;有的地區和企業因為鋼鐵煤炭價格回升,去產能的決心出現了動搖,這些情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據悉,部際聯席會議將從8月中旬起赴各地開展去產能工作的全面督查。會議提出,各地要切實把確保完成任務的責任落到實處,保證質量并確保如期完成去產能任務。各地要嚴肅認真兌現做出的承諾,按照責任書簽訂的內容,不折不扣抓好落實。
會議要求,各地要嚴格控制新增產能,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再備案新增產能的鋼鐵項目,所有備案鋼鐵項目必須落實產能置換指標,并向社會公告。三年內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新增產能的技術改造項目和產能核增項目,堅決防止產能邊減邊增。各地區要督促相關煤礦和企業對在建煤礦、手續不全的煤礦抓緊簽訂增減掛鉤協議,繼續抓好煤炭減量化生產措施的落實。
會議還指出,各地要嚴格執法,堅決查處各種形式違法違規問題。充分運用地區自查、部門核查、媒體暗訪等多種形式,深入開展淘汰落后產能、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和聯合執法“三個專項”行動。同時,要落實月度報告通報制度,要按照時間節點及時、認真上報。
在具體操作上,會議要求各地切實做好職工安置、債務處置和獎補資金使用。要切實制定周密的安置方案,細化到每一位職工,保障好每一位職工的合法權益。政府要做好“托底”工作,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人員的援助力度,提供兜底幫扶,筑牢民生底線。債務處置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綜合運用債務重組、破產重組、破產清算等手段,妥善處理企業債務和銀行不良資產,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要加快將中央獎補資金撥付到企業,加大資金配合支持,充分發揮獎補資金的支持和激勵作用。加強對資金使用監管,避免虛報冒領情況,切實保障資金安全和使用效率。
8月4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對外公布了上半年鋼鐵工業運行情況。上半年,鋼材價格觸底反彈,但仍處低位;粗鋼產量繼續下降,但仍然過剩。
上半年,自2012年以來一路下跌的鋼材價格有所回升。到4月末,鋼材綜合價格指數最高漲至84.66點,鋼材價格指數首次高于去年同期。特別是3、4月份鋼材價格上漲超出預期。但進入5月份之后,鋼材價格又快速回落。至6月末,鋼材綜合價格指數降為67.83點,比4月末下降19.88%。鋼鐵工業協會認為,價格上漲改善了鋼鐵企業經營狀況、緩解了行業困難,但較大的波動也對生產經營平穩運行帶來很大影響。
供給一側,上半年全國粗鋼產量達到4億噸,同比下降1.1%。不過,降幅卻在逐步收窄。3月、4月、5月、6月的當月粗鋼產量連續4個月出現正增長,4月、6月粗鋼日產水平先后創歷史新高,粗鋼產量的釋放速度超出市場預期。需求一側,上半年各月的粗鋼表觀消費量降幅有所波動,但整體仍然處于下降區間,市場需求并未明顯好轉。
進出口方面,上半年全國出口鋼材5712萬噸,同比增加472萬噸,增長9%;進口鋼材646萬噸,同比減少19萬噸,下降2.8%。同時,國際市場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反補貼案件明顯增多,下半年鋼材出口難度將加大。
從企業經營狀況看,上半年,鋼協會員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9萬億元,同比下降11.93%;實現利潤125.87億元,同比增長4.27倍;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下降22.8%;銷售利潤率為0.97%,在工業行業中仍處較低水平。分月來看,1—2月虧損,3—6月實現盈利,行業的整體經濟效益有所好轉,但因區域、所有制形式、生產規模的不同,企業間效益差距很大。
鋼鐵工業協會表示,盡管上半年全行業扭虧為盈為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但隨著鋼材價格回升、粗鋼產量釋放,部分停產設備又恢復生產,粗鋼日產水平逐月回升,化解過剩產能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延伸閱讀:去產能需加碼:99家鋼企半年利潤增4倍 目標僅完成30%
鋼煤“喜與憂”
去產能,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已經過去的上半年,完成得并不理想,數據顯示,鋼煤去產能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目標的30%左右,還有70%的任務額,任務仍然艱巨。不過,在去產能的過程中,鋼煤行業效益卻有所上升,表現最為明顯的則是價格的上升,今年以來,鋼鐵和煤炭價格都出現了不同程度上漲。在價格上漲的推動下,鋼鐵和煤炭企業效益提升,如今年上半年,中鋼協會員鋼企利潤出現超4倍的增長。效益提升是值得可喜之處,但是鋼煤過剩仍然存在,經營仍然困難,不少企業由于過去的擴張導致債務沉重,企業債務違約情況時常出現。
導讀:中鋼協副會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4日在電話中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下半年鋼鐵行業去產能,依然面臨債務問題、人員安置、兼并重組等多方面挑戰。中鋼協也指出,2016年化解過剩產能任務已經明確,下半年進入執行和核查階段,完成化解過剩產能任務還面臨著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兩大難題,如何在困難時期妥善安置好職工,如何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化解債務風險,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經歷了市場寒冬,鋼鐵企業終于在8月迎來了一份令人稍感寬慰的“中考”成績單。8月4日,中鋼協通報,上半年納入統計的99家大中型鋼企會員實現營收1.29萬億,利潤總額125.87億元,同比大增4.27倍。
不過,2016年鋼鐵去產能仍任重道遠,數據顯示,上半年鋼鐵去產能完成1300萬噸,完成今年目標的30%左右,也就是說今年下半年,任務還有近70%。
鋼企扭虧為盈
在東北特鋼與債權人間的債務風波持續發酵之際,8月4日,新華社又連續刊登3篇調查文章聚焦關注鋼鐵行業去產能難題。
鋼鐵去產能,已成為管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窗口,雖然困難重重,但仍在砥礪前行。
8月4日,中鋼協發布了上半年會員鋼企運營情況,終于在長達一年多的虧損寒冬后,給鋼鐵行業送來了一份喜報。
據中鋼協統計,今年上半年,受益于鋼價回暖上漲,鋼協 99家大中型會員鋼企的經營狀況普遍好轉,“扭轉了全行業虧損的局面,成績來之不易。”
中鋼協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會員鋼企實現營收1.29萬億元,同比下降11.93%;但利潤總額達125.87億元,同比增長4.27倍;虧損企業26家,虧損額136.9億元,同比下降22.8%。
與之相對的是,就剛剛過去的去年,鋼鐵行業遭遇10年來最冷的寒冬,上述會員鋼企全年虧損總額達到645.34億元,虧損面高達50.5%。
從巨虧到盈利,背后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我的鋼鐵網”資深鋼鐵行業分析師徐向春表示,鋼企扭虧盈利背后有鋼價上漲和去產能取得階段效果、出口大增等三大主因。
首先,鋼價的回暖上漲是最直接的因素。“去年螺紋鋼價格最低曾跌至1600元低位,而今年3月和4月,受國內基建和地產開工需求回暖,鋼材價格也持續上漲,最高曾達3000多元高位。”徐向春表示,4月行情最好的時候,有的鋼企一噸鋼材可以賺到超過1000塊的利潤,隨后5月鋼價小幅回落,部分鋼企的平均利潤也在300至500元之間,“多數鋼企上半年能扭虧盈利,其實是在預料之中的。”
其次,去年部分虧損嚴重的鋼企被迫停產,不少省份主動關停落后產能等,全國大約有數千萬噸的產能退出市場,供需階段性失衡,也帶來了今年二季度鋼市的需求回暖。
此外,在內外貿價差明顯的情況下,鋼企加大了出口力度,也為利潤大增貢獻不小。中鋼協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粗鋼產量4億噸,同比下降1.1%;全國出口鋼材5712萬噸,同比增加472萬噸,增長9%;進口鋼材646萬噸,同比減少19萬噸,下降2.8%;凈出口折合粗鋼5255萬噸,同比增加507萬噸,增長10.7%。
上述鋼價上漲帶來的企業扭虧盈利,在武鋼集團和鞍鋼集團兩家鋼鐵央企身上都得到了印證。7月20日,武鋼集團董事長馬國強在武鋼上半年經營工作會議上表示,由于今年鋼材價格上漲,武鋼抓住行情回暖時機控制成本,上半年整體扭虧并實現利潤7.03億元。而去年,武鋼股份曾以75億巨虧成為國內A股市場的“虧損王”。
同樣,鞍鋼股份近日發布的公告也顯示,其上半年預計實現盈利3億元。作為央企鞍鋼集團的上市平臺,其2015年曾巨虧46億元,創下其上市來的最大虧損紀錄。
在去產能政策出臺大半年之后,產能過剩最嚴重、經營情況日益惡劣的鋼鐵行業,在年中時刻,暫時走出了虧損的泥潭。連日上市鋼企密集發布的業績預告中,扭虧為盈也成為全行業共同的趨勢。
但中鋼協也指出,盡管會員鋼企整體扭虧,但其銷售利潤率僅為0.97%,在工業行業中仍然處于較低水平,“不同的鋼企間因區域、所有制形式、生產規模的不同,企業間經營效益差距很大”。
4500萬噸僅完成30% 下半年去產能任務依然艱巨
由于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過度擴張,全國粗鋼產能已高達12億噸,去年實際粗鋼產量8億噸,全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平均不到70%。
隨著大宗商品寒冬席卷全球,產能過剩的鋼鐵行業也陷入市場寒冬,國內不少鋼鐵企業出現虧損嚴重甚至債務壓頂、資金鏈告急,瀕臨破產邊緣。
在嚴峻的產能過剩形勢下,今年2月1日,國務院發出《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該文件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全國要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按照計劃,2016年內要完成4500萬噸的去產能任務。
徐向春介紹,由于3、4月份的一波鋼價上漲,原本被迫停產的部分產能紛紛復產,去產能的進程又出現了反復,“許多停產的鋼廠在今年二季度受暴利誘惑紛紛點火復產,4月和6月的鋼鐵日產量創出2次歷史新高!”
新華社在8月4日調查文章中也提到這一點:“今年6月份,我國粗鋼產量達6947萬噸,折合日均產量231.5萬噸,超過4月份231.4萬噸的歷史峰值——一邊是轟轟烈烈的去產能,一邊是鋼鐵產量創新高,顯示去產能在執行層面尚有癥結待解。”
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鋼鐵去產能的量達1300多萬噸,僅占年度目標4500萬噸的30%左右。
“2016年下半年,還有70%的去產能任務要落實執行,可以說任務十分艱巨。”徐向春表示,“能否執行到位,關鍵要看地方政府在穩增長和去產能之間如何平衡,以及環保、質量、能源等部門的監管能否落到實處。”
新華社文章還指出,除了鋼價上漲鋼廠復產外,各省上報的去產能目標與實際落地執行的情況也可能會存在偏差。“數據顯示,河北省今年計劃壓減煉鋼產能1422萬噸;江蘇今年計劃壓減粗鋼產能390萬噸;山東計劃‘十三五’壓減粗鋼產能1500萬噸,折合每年300萬噸。僅這三個重點鋼鐵省份去產能的量加起來,今年去產能的任務就幾乎完成了一半。”
今年,國務院為了妥善解決去產能過程中的富裕人員安置等問題,為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設立了1000億元的專項獎補資金。“各地為了拿到補貼資金,可能會積極上報去產能的目標,”但最終,“是否落到實處,我們還是希望他們能用關停產能的詳細清單來說話。”
中鋼協副會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4日在電話中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下半年鋼鐵行業去產能,依然面臨債務問題、人員安置、兼并重組等多方面挑戰。中鋼協也指出,2016年化解過剩產能任務已經明確,下半年進入執行和核查階段,完成化解過剩產能任務還面臨著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兩大難題,如何在困難時期妥善安置好職工,如何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化解債務風險,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下半年鋼企的盈利能否持續,就要看4500萬噸去產能任務的落實情況。如果落實到位,產能過剩的情況得到有效化解,鋼價就有望趨于穩定,那么對鋼鐵企業的全行業盈利就能保持謹慎的樂觀。”李新創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