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月22日,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在過去十年并沒有按照計劃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這使得情況更為惡化。如果不能有效解決,產能過剩將會嚴重阻礙中國經濟改革進程。中國工業領域多...
2月22日,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在過去十年并沒有按照計劃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這使得情況更為惡化。如果不能有效解決,產能過剩將會嚴重阻礙中國經濟改革進程。中國工業領域多年來一直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16年度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去產能位列2016年經濟工作之首。
春節前夕,國務院《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和《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接連下發。規定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壓減粗鋼產能1~1.5億噸,用3至5年的時間,減少煤炭行業產能 5 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
這并非中央政府去產能措施的首次發力。在過去幾年,中央政府先后出臺了若干去產能措施,但是實施效果都不盡人意。對于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各方也在建議支招。
2月22日,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中央政府努力解決產能過剩卻未見成效,其原因主要包括地方保護主義、監管不力、資源定價低、投資方向錯誤、知識產權保護不足以及過分強調市場份額等。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指出,中國在過去十年并沒有按照計劃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這使得情況更為惡化。“如果不能有效解決,產能過剩將會嚴重阻礙中國經濟改革進程。”伍德克說。
根據報告,中國鋼鐵、鋁和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規模集中反應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中國的鋼鐵生產完全脫離了真實的市場需求,其產量超過日本、印度、美國和俄羅斯4個鋼鐵生產大國鋼鐵總產量的兩倍;中國鋁業有60%的產能遭遇負現金流;中國國家統計局和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2011至2012年的兩年間,中國生產的水泥與美國整個20世紀的水泥產量相當。
中央政府也早已意識到這一問題。早在2009年8月26日,國務院就發文指出,許多行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許多地方政府“盲目”擴張產能和“重復”投資的做法,忽視了其中長期的影響。此后,中央政府又采取了若干去產能措施,但并未取得顯著成效。
歐盟商會認為,地方保護主義是阻礙去產能的一個主要原因。
根據上述報告,由于擔心失去稅收來源,失業率上升和其他既得利益受損,地方政府在化解產能過剩工作中傾向于維護自身利益。一方面,他們樂于看到其他地區關閉產能;另一方面,他們極力反對在自己的轄區內實施實質性變革。
此外,報告指出,出于對社會穩定方面的擔心,去產能也并未真正發力。在“行業單一”地區和“企業城鎮”,產能過剩行業可能是就業和稅收(為公共服務提供資金)的主要或唯一來源。
報告認為,中國工業體系內的過剩產能不僅影響本國經濟,它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工業也造成了影響。
中金公司2月17日的報告也指出,產能過剩行業價格持續下跌,會加劇通縮,導致中國PPI面臨長期的下行壓力。此外,從長遠講,產能過剩使得中國資源錯配的現象長期存在,產能過剩行業占據資源,不利于促進新興行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歐盟商會的報告稱,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直接影響了全球企業間貿易緊張的程度。在水泥、平板玻璃等大規模出口并不賺錢的行業,貿易摩擦不是主要問題。但是,對于研究所調查的眾多其他行業,尤其是鋼鐵行業,中國以極低的價格出口過剩產能已經造成了重大摩擦,并引發一系列反傾銷調查。
“鑒于現在形勢不斷惡化,我們認為現在不僅僅要出政策,更要采取積極的行動”,伍德克告訴界面新聞。
歐盟商會就如何緩解產能過剩提出了若干建議,其中包括,消減典型產能過剩行業的資本支出、對財稅機制進行改革、繼續推進資源價格改革等,也包括一些間接措施,比如提高國企的紅利上繳比例,政府通過社保、醫療保健和教育支出間接對國企上繳紅利進行重新分配;繼續加大政府對養老金和醫療保健體系的投入,打造為去產能而出現的人員轉移問題提供“安全網絡”。
報告認為,其中尤為關鍵的一點是解決過剩產能需要改革資源的定價機制。全球和區域市場均采用市場為基礎的定價機制,而中國在除煤炭外的煉油、電力等市場還尚未完全實現由市場因素決定價格。
生產者價格指數大幅下降為眾多資源定價機制的合理化創造了良好的大環境,而定價機制合理化也是實現中國政府所提出的“將市場確立為中國經濟的決定性因素”目標所必需的。中國歐盟商會認為,定價機制改革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通過改革能源稅機制開啟。
伍德克指出,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不會一蹴而就,它需要不同層級的政府一步一步采取行動。而最重要的是解決產能過剩的機制問題。政府需要放寬對市場的管制,為市場力量提供自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