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依然紛繁復雜,全球經濟復蘇疲弱態勢沒有明顯改觀,我國經濟進入了發展新常態。在1月29日召開的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四屆二次會員大會上,中機聯會長王瑞祥分析了新常態下我...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依然紛繁復雜,全球經濟復蘇疲弱態勢沒有明顯改觀,我國經濟進入了發展新常態。在1月29日召開的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四屆二次會員大會上,中機聯會長王瑞祥分析了新常態下我國機械工業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
準確把握機械工業發展基本趨勢
一是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加大對制造業的關注和支持。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格局與變化趨勢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世界各國紛紛把振興制造業作為工業發展的重要戰略。
二是我國機械工業處于重大歷史機遇期。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機械工業已經具備了獨特的國際比較優勢。2015年,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工作部署,將計劃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啟動一批新的重大項目;將實施差異化的區域發展政策,對西部、中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提出了項目建設和發展意見;將加快推進京津冀、“一帶一路”以及長江經濟帶建設;將在農業技術裝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燃氣輪機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創新工程和智能制造重大項目,為機械工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三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趨加劇。在經濟全球化、競爭白熱化的今天,我國因規模體量大、產品附加值較低以及缺乏國際市場話語權,往往在貿易摩擦中首當其沖,成為最大受害國,機械工業也成為了“重災區”。據統計,2014年,國外對我國機械工業發起5起涉及對耕作機、風力發電機組鑄件、履帶式推土機、取向硅電鋼、石墨電極等反傾銷反規避調查。
四是產業呈現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態勢。
科學認識新常態下我國機械工業的主要特征
一是行業運行進入中高速增長期。據統計,機械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十五”期間平均增長24.41%,“十一五”平均增長27.9%,2014年1-11月累計回落到9.65%,從連續多年的兩位數高速增長步入了8%~10%左右的個位數增長;實現利潤總額由“十五”期間平均增長32.31%,“十一五”平均增長39.71%,回落到2014年1-11月的11.24%,從趨勢上看,步入個位數已成必然。
二是市場需求結構出現新變化。投資類需求比重下降,消費類需求比重上升;傳統產品需求下降幅度大于新興產品;增量需求即新建工程帶來的需求下降,存量需求即在役設備更新保養帶來的需求上升。技術和服務對增長的貢獻度明顯上升。
三是產業結構調整面臨新課題。從行業結構看,主要分行業同步增長態勢正在分化。與民生直接相關的農機、汽車、制冷空調設備、環保機械等,與提高機械全行業自身素質相關的儀器儀表、基礎件等行業,發展機會多增長快。而與重化工業、外延增長方式相關的重機等行業增速趨緩。
四是創新驅動成為發展新引擎。據統計,“十二五”前四年申報與獲獎的科技進步獎獎項,與“十一五”前四年同比分別增長46.1%和42.3%;科技成果與新產品數量不斷增加,“十二五”前四年與“十一五”前四年同比增長36.5%。一批高端零部件和主機裝備國產化取得突破,液壓系統、高速(精密)軸承、數控系統、特種專用材料等相繼具有了替代進口能力。
五是國際化經營漸成大趨勢。多年來,機械進出口貿易總額在全國始終占有相當比重,2013年機械進出口總額占全國進出口總額比重為16.14%,2014年1-11月占16.74%,而且出口貿易結構有了可喜變化,產品從單機向成套裝備和生產性服務等轉變。
主動適應新常態新要求
一是推進增長方式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二是推進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三是推進產業結構由傳統制造向服務型制造和智能、綠色制造轉變。
四是推進發展模式由整機先行向更加注重夯實基礎轉變。
五是推進市場運作由以國內為主向“兩個市場”并重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