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是中國《反壟斷法》施行6年后,汽車行業真正體味到它的存在。從2014年開始,“反壟斷”一詞將在中國汽車業流行開,并可能延續多年。當前,中國汽車行業反壟斷的...
這是中國《反壟斷法》施行6年后,汽車行業真正體味到它的存在。從2014年開始,“反壟斷”一詞將在中國汽車業流行開,并可能延續多年。當前,中國汽車行業反壟斷的重點在零部件領域,包括縱向壟斷和橫向壟斷。國家發改委對12家日本汽車零部件企業開出12.354億元罰單,這屬于多家企業聯合操縱價格的橫向壟斷;有關部委還在調查整車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供貨渠道和價格協議,這屬于縱向壟斷。
從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中國政府反壟斷正在不斷深入。業內人士更希望,為了中國汽車業的長遠發展,反壟斷能夠遏制外資企業在中國瘋狂擴張的局面。
今年以來,筆者不斷聽聞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公布在中國的擴張計劃。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公司德國博世宣布,“到2020年其亞太區銷售額要在2013年基礎上翻番”; 美國德爾福宣布,“到2020年中國區銷售要比2012年翻兩番”; 法國佛吉亞稱,“未來五年在華銷售額翻一番,平均每年新開5家工廠”。
有此規劃的不僅是一家兩家,而是普遍現象。
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汽車市場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外資汽車零部件為什么依然堅信在中國市場的快速增長?筆者曾問一家外資零部件企業老總:“你們是不是過于樂觀了?”
回顧外資零部件企業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以過去5年在中國市場銷售額的年復合增長率為例,博世是25%,佛吉亞是38%,其他多數企業也都達到兩位數以上,遠高于中國汽車市場整體增速。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5年翻一番的目標,并不宏大,甚至還有些保守。
在整車領域,尚有合資股比50∶50的紅線以及同類產品最多兩家合資公司的限制。在零部件領域,外資企業可以隨意布局,不僅沒有限制,還可以享受各級政府引進外資的優待。一些外國企業早年還尋找中國伙伴合資,后來紛紛轉向獨資建廠。
因此,在我們慨嘆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11連降之時,自主品牌零部件形勢更為嚴峻,外資零部件早已全面報捷。不僅是合資整車,自主品牌整車為質量升級近年來也大量采購外資品牌零部件。外資零部件通過產品線下移,已經從中高端市場的壟斷,擴展到對低端市場的侵蝕。
習慣了在中國市場快速擴張的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已經停不下來,當前進行的反壟斷,能讓他們減速嗎?
筆者認為,很難。至少目前的反壟斷措施難有這種效果。原因有三。第一,外資汽車零部件的技術水平仍然較高。即使反壟斷,打破原有外資零部件企業的價格聯盟,自主品牌企業也難以達到同等技術水平。而且,打破壟斷后,外資零部件可能降價,其性價比優勢將凸顯,或許會獲得更多訂單。
第二,如今的罰款并不能改變外資零部件企業整體向好的業績。12家日本零部件企業,有2家免于受罰,其他10家中最低的罰款為上年銷售額的2%,最高為8%。以這些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看,利潤率肯定超過10%,早已賺得盆滿缽滿,這樣的罰款額只能算警告,并不能動搖他們的收益水平。
第三,打破整車廠對原廠件渠道的壟斷,受益最大的將是外資零部件企業。因為他們是原廠件最大的供應商,多數企業也都有豐富的售后市場經驗。一旦原廠件可以面向售后市場自由銷售,外資零部件企業將獲得巨大的新增長點,在中國的銷售額將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