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歐美“雙反”寒冬到觸底反彈,中國光伏企業幾經沉浮。今年,在最能體現企業實力的各大行業活動、會展上,有些光伏企業仍舊哭窮,但有些企業開始在舉手投足間顯露貴氣,再有甚者,英利2億買下...
從歐美“雙反”寒冬到觸底反彈,中國光伏企業幾經沉浮。今年,在最能體現企業實力的各大行業活動、會展上,有些光伏企業仍舊哭窮,但有些企業開始在舉手投足間顯露貴氣,再有甚者,英利2億買下南非世界杯賽場廣告牌,漢能太陽能光伏板驚艷植入好萊塢大片《超驗駭客》等等,這類“土豪”行徑在光伏企業中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在光伏這個涉及到上游硅料、硅片環節,中游電池片、電池組件環節,下游為應用系統環節的大行業中,在國內市場環境剛剛回暖之際,到底誰在掙錢,誰在虧錢?
2013年光伏遭遇的行業性困境來自傳統出口導向型經營模式在歐美兩大光伏市場“雙反”制裁面前的不適應。針對這種情況,中央政府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頻頻向光伏企業伸出“父愛”政策援手,加之中國企業家逆境求變的商業精神,中國光伏產業逐漸從光伏組件出口受阻、國內需求不振的泥潭中抽身,轉而走上了“內需拉動型”的康莊大道。
國內某知名光伏電站運維公司楊姓運維總監表示,在目前的國內外市場環境下,國內電站是拉動板塊回暖最主要的推動力。
光伏產業“回暖”已成現實,但產業鏈各個板塊盈利能力卻逐漸展露差異,其中,中游組件制造環節因直接受益于電站訂單增加,賬面普遍飄紅;上游硅片制造環節隨著技術的進步,虧損情況有所好轉;下游電站尚處投資回報初期,但受制于地方配套鼓勵政策不到位,電站目前經營情況普遍低于初始設計值。
中游飄紅
關鍵詞:并網潮
彭博新聞社近日發布一則重大行業利好消息稱,光伏產業正面臨著迫在眉睫的全球性太陽能面板短缺,很多行業研究者對此存疑。相較之下,來自行業一線的多位光伏高管卻對此表示,國內出現短期組件短缺確實可信。
2013年8月30日,發改委頒布《國家發改委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規定全國三大資源區標桿階梯電價分別為0.9,0.95,1元/度,光伏電站需在2013年12月31日之前建成且并入電網,才可享受其中最高的1元/度的上網電價政策。這多出來的“一毛錢”對運營周期長達25年的電站來說,是一筆上億的額外利潤。
國內電站項目普遍對政策導向具有較強敏感性,因此在“一毛錢”電價政策的助推下,西部地區在2013年年底出現上百家電站在同一時間上馬的并網潮。而在這一“并網潮”的影響下,國內組件廠商在去年年底出貨量激增,導致市場在短期內出現組件短缺現象。行業內也因此流傳著一則軼聞,稱有些企業當時提著上百萬現金去半路攔截光伏組件的出貨車,組件一車難求。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底,光伏組件均價上漲7.3%。在2013年年底并網潮及今年國家政策持續支持的雙重推動下,國內組件廠商普遍在今年對市場作出積極預判,并擴大生產。
這一預判在國內幾家主要組件供應商今年上半年財報中有所體現。在8月26日公布第二季度財務業績的天合光能亦表示,公司二季度光伏組件出貨量與營收額紛紛同比增長,出貨量高達943.3MW,環比飆升69.1%,營收額5.19億美元,凈利潤1030.4萬美元。市場分析,這一波組件出貨量高潮均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于全球重點市場(尤其中國、美國與日本)需求上揚的驅動。
但業務重心同樣偏重中游組件英利卻在第二季度延續虧損局面,分析其在第二季度中表現不難發現,高達92.8%的資產負債率是拖累其財務表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其組件出貨量其實是在持續增加的。
基于以上已經得到驗證的政策導向市場模型,受本年度新一輪政策及示范項目利好影響,行業預計2014年年底很可能將再現一次電站并網潮,而各大組件廠商對此正翹首以盼,期望迎來又一輪的銷售高潮。
上游接近盈虧點
關鍵詞:技術進步
與中游組件生產板塊直接受益于國內終端應用市場需求旺盛不同,上游受到下游利好的效應存在滯后,加之我國約有60%份額的多晶硅市場被海外產品占據,因此上游依靠下游帶動的模式并不能完全成立。行業內部則多將“回暖”的主要原因歸結于技術的進步及成本的下降。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底,多晶硅均價同比上漲29.3%,在產多晶硅企業由去年初的7家增至16家。今年上半年,我國多晶硅產量6.2萬噸,同比增長100%。在產多晶硅企業由去年初的7家增至16家,多家骨干電池企業扭虧為盈,部分重點企業實現延續盈利。
上游企業技術進步的動力一方面來源于光伏應用終端對長線回報率的日益重視,這要求上游企業對于原料采購的標準更為嚴格,進一步推動了技術指標的提高;另一方面,光伏上游企業在全盛時期依靠產能擴張形成的規模效應來降低成本的模式,在行業面臨大洗牌的現在已不再適用,企業降低成本更多只能依靠技術進步、提高競爭力來實現。
很多公司都在今年推出新的技術新技術,如單晶系統、邊框改造等等。這些技術革新舉措不僅能夠大大提升光電轉換效率,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每瓦的安裝成本。
不過這一系列發生在光伏上游板塊的可喜轉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盈利狀況,但尚不足以將上游企業完全帶出虧損泥潭。而工信部在發布樂觀數據的同時也向表達了對行業的擔憂,“目前光伏制造業虧損狀況未有根本性改變,從長期角度看行業仍面臨深度調整。”
光伏上游板塊本身具有高投資、高耗能等特點,且企業貸款歷史包袱普遍較重,因此在行業的“回暖”初期,上游企業的整體盈利狀況還在“盈利平衡點”上下徘徊。
下游:營收普遍低于預期
關鍵詞:落地政策
作為光伏產業鏈中的應用終端,國內電站并網潮所帶來的旺盛需求雖然使上游與中游企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受益,但其本身的經營數據卻并未如預想的那樣“漂亮”,相反卻是“處境嚴峻”。
導致光伏地面電站處境嚴峻的原因有很多,楊姓運維總監以其自身負責運營維護的西北地區電站為例,羅列出了以下三個突出問題。
一、西北部光伏大省就地電力消納能力不足,長距離高壓輸電網絡不健全,棄光限電現象嚴重。目前國內大型光伏地面電站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7月18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駐點甘肅監管報告》,報告稱截至2013年底,甘肅省光伏發電裝機容量429.84萬千瓦,居全國第一位,但同期棄光電量約為3.03億千瓦時,棄光率達到約為13.78%。楊姓運維總監稱,棄光限電現象嚴重將直接導致投資商無法實現盈利預期。
二、西北省份補貼款到賬周期過長,導致財務利息成本提高,影響新一輪融資貸款到位。“補貼款到賬周期過長在西北省份是普遍現象,一般都會比東部省份多延長半年,政策規定的一年一次大多被拖延到了兩年一次。如我在甘肅的一個電站,2012年建成補貼款兩年都未到位。”楊姓運維總監稱。目前,國內電站因發電成本較高尚不能實現平價上網,補貼款是電站一筆重要的收入。在西北地區電站發電量到位的前提下,補貼款是決定經營數據能否達到初始設計值的關鍵。電站最原始的財務預算是基于補貼款按時按量到位的情況下設計的,一旦補貼不能及時到位,影響的不僅僅是財務利息,也會讓銀行對電站的收益率產生懷疑。而此種不利的財務預期反過來也會削減其他開電站開發商的投資熱情。
三、地方行政性支出項目繁多、標準不一。所謂的地方行政性支出涉及地方多個行政監管部門,如土地費、水土保持費、林地補償費、氣象監測費等等費用。這樣的費用在每個省份的金額標準不一,例如在寧夏石嘴山地區,土地費是4元/畝,在青海是1元/畝,甘肅則是2元/畝。以一個50兆瓦的電站占地一平方公里來算,寧夏的土地費是6000元,青海的土地費是1500元,甘肅則是3000。
再如氣象防御監測費,寧夏的收費標準是一萬元/10兆瓦,甘肅則是4萬元/兆瓦,有的省份沒有這項收費,這類收費不僅標準不一,且收費合理性存疑。西北地區屬于雷暴率較低地區,而且大多數光伏電站在設計施工時都有合格的接地設計,每年繳納這樣一筆價格不菲的氣象防御檢測費,其行政效用并不大。
楊姓運維總監介紹,一個電站的運維成本主要分為5部分,人員成本占到總成本的30-40%左右,地方性行政成本也占到30%左右,剩余部分為生產維護成本、財務稅收利息、折舊。以此比較,行政成本確實給一個電站的運維帶來了不小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