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上海光伏產業現狀上海是國內光伏產業啟動最早的地區之一。上海交大、復旦大學、上海太陽能所、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上海光機所等科研機構都是國內最早從事光伏研發的機構,而上海的交大泰...
1、上海光伏產業現狀上海是國內光伏產業啟動最早的地區之一。上海交大、復旦大學、上海太陽能所、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上海光機所等科研機構都是國內最早從事光伏研發的機構,而上海的交大泰陽、航天機電等公司也是我國第一批從事光伏產業生產制造的公司,這些公司一度成為我國光伏產業的搖籃,向后來的江蘇、江西、河北、四川等地輸送了大量的人才。
在從2005年的光伏到2010年的第一次光伏大發展的浪潮中,江蘇、四川、河北、江西等省在短短五六年間,涌現出了數十家國際上市公司,均是市值百億以上的光伏企業,其中部分光伏企業的市值甚至一度超過千億。在這期間,上海的光伏產業也有所發展。航天機電所屬的上海太陽能科技在不斷發展,卡姆丹克和超日科技先后上市,河北晶澳、無錫尚德、浙江正泰、內蒙山路也在上海陸續設立光伏工廠。但上海的光伏企業的規模都不大,而且不成體系,沒有形成上下游的產業鏈。到2012年底,交大泰陽被拍賣,超日科技傳出了老板“跑路”的傳聞,被暫停交易,尤其是2014年超日通過上交所發行的10億元“超日債”因無法支付利息形成違約,成為我國公開發行債券歷史上第一宗違約事件,又進一步使得上海光伏業受到重創。
從整個光伏產業鏈來看,上海光伏企業的發展全面落后于全國主要地區的光伏產業發展。多晶硅及鑄錠企業,上海幾乎是空白;硅片企業,也僅有九晶、卡姆丹克等零星廠家,產能不足200MW(僅占全國產能的1%);光伏電池的生產,在交大泰陽被出售之后,也僅有超日和上海太陽能;在各環節中數量最多的光伏組件的生產廠家產能合計也不到1GW的規模(占全國的3%)。相比之下,毗鄰上海的江蘇一個省的多晶硅就有6萬噸產能,鑄錠切片產能超過15GW,電池和組件產能也超過10GW。上海光伏產業的太陽電池產能規模僅有江蘇省的1/15,連河北、江西、四川這樣經濟規模遠遠小于上海的省份也比不上。
在光伏應用方面,盡管上海市政府對于光伏應用十分關注,所出臺的部分政策在全國還處于超前的程度。但由于上海的建筑密度大、樓層高的特點,上海的光伏應用一直未能得到大規模應用。盡管有一些公司在一些典型建筑如世博會、虹橋樞紐站等項目獲得了一些示范性應用,但未能形成規模。以國家2009年開始的“金太陽”補貼項目為例,2010年國家發改委給每個省市的限額為20MW,江蘇、江西等省每年申請的項目高達300MW以上,但上海申請的企業竟然遠遠低于20MW的限度。直到2013年,上海的光伏應用項目的申請數量才開始多了起來,但活躍在其中的,大部分是國電、中航光電等,上海本地的企業也很少。
2、上海光伏產業發展滯后的原因
由上可見,無論從光伏產業的制造還是應用方面,無論從產能、產量、固定資產投入還是利潤、稅收等各項指標,上海的光伏產業發展都嚴重落后,與上海這個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的經濟地位嚴重不符。經過分析,筆者認為上海市光伏產業落后的原因有如下幾個因素:
(一)上海市的資源環境與成本制約
上海的制造業也受到了三個制約:第一,土地資源有限;上規模的光伏制造廠占地都較大,而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直轄市,寸土寸金,土地增量很少。而光伏產業對土地的需求量較大,上海土地資源的稀缺無法滿足上海發展大規模光伏企業的需要。第二,是能源環境制約;上海在節能減排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任務還是很重,而光伏不少制造環節載能較大,不僅電力成本高,還涉及到可能造成的污染,而上海市較高的環境要求對光伏產業也有所限制。第三,商務成本高;包括勞動力成本、商品住宅價格、交通成本、社會保障支出、教育醫療支出,等等,都比周邊的江浙高出許多,比江西、河北、西北各省更高得多。這對逐漸陷入低價競爭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二)上海市“四個中心”的建設導致“重三輕二”,對制造業支持減弱
2007年,上海市提出了建設“四個中心”的要求,這四個“中心”分別是: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其中,后三個“中心”都是服務業,第一個“經濟中心”,也是建立在前三個中心的基礎上的(因為有重復,因此,有專家建議可取消經濟中心,直接改為“三個中心”)。“四個中心”的提出,說明上海市政府今后的產業重點,將主要放在服務業這個第三產業,對作為第二產業的制造業的扶持自然有所放松。只不過,由于上海市的第二產業比重至今仍高達45%以上,仍然是上海市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和主要推動力,也承擔了大量的就業人口,因此,對制造業還不得不保持著適度的支持。
上海市的制造業曾經長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上海市政府現在將上海的制造業分為三個層面:支柱工業,即鋼鐵、船舶、裝備、石化、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新興產業,即生物醫療、新能源、新材料;戰略產業,即航空、航天、海洋產業。目前,上海的稅收基本靠支柱工業來支持,而戰略產業是不得不投的,因此,屬于第二層面----新興產業的光伏產業,由于體量小,又不是中央政府硬性規定的戰略產業,就一度長期被輕視。
其實,上海市重點發展服務業乃至現代服務業,這本身是不錯的。但是,發展先進制造業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必要支撐。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必須同時發展制造業。這是因為,“四個中心”的建設過程中,制造業是不可逾越的階段。世界上許多國際化大都市在進入服務經濟時代后,依然是所屬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何況,上海市2000多萬人口和現在制造業的45%的比重,也注定上海市將不得不長期依靠制造業來解決稅收和就業的問題。
(三)政府針對光伏產業的支持政策效果不佳
2009年,由國務院總理親自發布了我國要大力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的政策,光伏產業作為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重要的新興戰略性產業。但上海市政府不少部門并未沒有引起真正足夠的重視,主要是由于當時上海市的一些光伏企業體量太小,銷售大多在億元的級別,即便有幾個十億元級別的公司,與寶鋼、百聯、石化、上汽等動輒數千億的年銷售的公司相比,幾乎是滄海一粟;因此,政府很難有興趣對這些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尚小的光伏企業給予政策優惠和扶持,而依然偏重那些支柱產業。相比之下,江蘇、河北、江西等地對光伏企業的支持力度很大,不僅將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的政策足額到位,而且還另外給予了不少當地的專項支持,短短幾年間就催生了一大批產值百億以上的光伏企業。
其實,上海市政府對于光伏產業已經制定了許多支持性的政策。幾乎每次中央政策出臺,上海市政府都會召集上海的相關企業和行業協會研究上海市相應的政策,并很快出臺。從節能減排、節能建筑開始,到戰略新興產業的相關政策,而且上海市的科技成果產業化、高科技產業化項目、技術改造、以及三項基金等,都對光伏產業有著一定的傾斜,但普遍缺乏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先進制造業是市政府的優先支持和發展的企業,而上海作為我國重要的裝備制造基地,在光伏裝備制造方面,本來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占據領先地位。但實際上,上海僅有普羅、漢虹、森松、日進、曙海等寥寥數家從事多晶硅環節的設備的制造公司,雖然這些公司都多多少少獲得了上海市政府層面的各種支持,但是,在金融海嘯和歐美雙反危機來臨時,這些企業在遭遇市場嚴冬的同時,又遭遇銀行的抽貸斷血,不少企業不得不停滯或轉行,在巨浪和寒冬中自生自滅,將好不容易已經積累的優勢讓給了浙江、湖南、河北等地的企業。這不能不說是上海這個我國最大的裝備制造基地的遺憾。
如何使既定的和今后的支持政策更有針對性和效果,是光伏產業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很值得市政府相關部門深入探討。
(四)上海的自然條件一度被誤認為不適合發展光伏應用
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地處江南,日照條件不是很好,加之市內高樓林立,城市建設管理較嚴格,土地資源更是稀缺,無論是屋頂光伏還是地面光伏的應用,都受到許多限制。這幾個方面,使得許多人認為上海市不適合發展光伏應用,制約了上海市光伏發電的推廣和應用。
但是,同處江南的江蘇、浙江等省份,氣候和日照條件與上海相似,光伏發展卻如雨后春筍,方興未艾。世界上光伏發電應用量最大的德國,日照條件還不如上海,但光伏發電的比例已經占到了電網容量的20%,達到了總量30GW的規模。這說明,上海市的光伏市場應用并非沒有前景,日照條件和土地的稀缺都不是限制光伏應用的理由,重要的是要發掘出適合自己的模式。
3、上海市發展光伏產業必要性
第一,光伏產業已經從補充能源逐漸成為替代能源。隨著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農村及城鎮生活用電,都有極大的增長潛力。據統計,我國的城鎮化將新增約4億千瓦的用電需求,而如果還像現在這樣以煤炭為主的火力發電來滿足整個需求的話,不僅需要高昂的電網建設成本,而且將給中國本已十分惡化的環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而光伏發電所特有的分布式發電恰好與農村用電的分布情況吻合,省去了大量的電網建設成本,也不會產生二氧化碳、酸雨、霧霾等環境污染;這是其它任何形式的能源都不能取代的。
第二,中央政府對于光伏產業的認識有了應有的提高。2012年底以來,歐美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雙反,實際上深層次的原因是為了防止中國在光伏這個戰略性的新能源主導其本國的發展。這也使得中國政府意識到了光伏產業的戰略重要性和緊迫性,國務院先后由總理主導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而2013年7月4日由國務院的國發(2013)24號文,更是系統地闡述了光伏產業的意義和成套的扶持政策,而且,根據該文件的系列扶持政策的實施細則將陸續于最近推出,可以說,中國光伏產業發展所需的政策條件已經具備。
第三,光伏產業能夠為上海市帶來巨大的收入。光伏產業是一個由多條巨大的產業鏈構成的產業網。首先,是人們常說的從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系統到光伏電站,一般統計光伏產業的產值,也是指的這條線。這是光伏產業鏈的主線。在這條主線之外,還有數條規模比主線更大的產業鏈支線,例如,光伏的裝備產業鏈和輔助材料產業鏈,系統集成、光伏發電的結構制造、分布式微電網產品、新能源電力運營、培訓、測試等能源服務產業,以及光伏生態農業等新興產業。光伏產業鏈的主線和上述多條支線,共同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光伏產業網。這個網的產值,僅在目前的中國,就已經超過萬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規模,而在數年后,將超過數十萬億元的年產值。為此,上海市應當利用自己的優勢,打造一個全產業鏈的光伏產業體系,這個體系不僅包括從礦山到電站的全產業鏈,而且包括裝備制造、研發和基金平臺;同時也開展新能源電力運營,建立一個基地在上海但電站遍布全國的智能微電網。這個體系的建成,將使上海成為我國光伏產業的龍頭城市,為上海市政府帶來數以千億計的年產值和數以百億計的年稅收,甚至會更高。這不僅能夠提高上海的經濟增量,解決大量的就業,也可使上海市為解決我國的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保證我國的國家能源戰略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
4、上海發展光伏產業的優勢
前面提高上海市發展光伏產業有不少制約條件,但同時,上海市也具有許多其它省份所不具備的發展光伏產業的優勢。
我國“十二五”規劃已經制定了35GW的光伏發電目標,預計到2020年,中國光伏市場將達到200GW的規模;而全球光伏市場,屆時可以達到500GW的累計裝機規模。雖然上海在過去的八年中,光伏產業的發展一直落后,但是,這次的經濟危機和歐美雙反,反而給上海的光伏產業帶來了千年不遇的機遇。以下分別敘述。
首先,上海有自己的強大的研發實力和技術優勢
在龐大的光伏產業網中,上海比全國任何一個省份和城市都更有優勢進行發展。上海市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有深厚的教育科研能力,有濟濟的人才,有在光伏產業的各個環節的生產經驗和研發能力,有四通八達的信息和交通能力,有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形成的強大的資本市場,有材料制備和生產的能力、有國內最強的高端裝備制造能力,有優秀的總部經濟體系的優秀的商業模式,有對世界各個地區和各種光伏應用市場的深刻理解和優秀的市場經驗;而上海優秀的產業配套體系和海派企業文化,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來吸引全世界的管理技術人才和合作伙伴,這些,都是中國任何一個省份和城市所不敢望其項背的。這些優勢使得上海具備了發展光伏產業的內在優勢條件。這個內在優勢和上海“四個中心”的建設相結合,輔以雄厚的資金、精細的布局和靈活的模式,就一定能夠變成可持續的強大的市場競爭力,使上海市能夠在光伏產業這個瞬息萬變而又不斷壯大的市場中,取得傲人的勝利。
第二,乘中央的支持政策之勢發揮上海市的政策優勢
中國政府在認識到光伏產業的戰略意義后,開始全面推出支持中國光伏產業的政策,尤其是2013國務院24號文,為中國光伏產業的騰飛確立了目標和綱領,掃清了障礙。這將為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提供最好的環境和條件;上海市政府目前也認識到了光伏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正在積極推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只要將上海的光伏產業發展方向與國家和產業的需求有機地統一起來,這樣,上海的光伏產業獲得“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優勢,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雖然上海的光照資源不好,但是,由于上海的工業和商業的購電價格較高,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就有著很大的市場優勢。據測算,同樣造價的分布式光伏電站,在蘇北如果回收期是10年的話,在上海就只有8年。只要暫時避開市區的高層建筑,而在市區和郊區的大型商場和超市、公共建筑、工業、商業建筑上優先開展光伏發電應用,就能夠使上海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具備很大的市場潛力。此外,結合上海的海洋經濟戰略,積極發展海上光伏發電,也是解決海邊灘涂、海島、船舶用電的好途徑。因此,上海的光伏發電應用也是有著很大的前景的。
除了發展光伏制造和光伏應用之外,上海市政府可以通過鼓勵光伏發電項目尤其是分布式光伏發電的項目推廣,建設一批系統集成、運營維護、分析測試、以及評估、保險、融資的圍繞光伏產業的現代能源服務產業,并利用上海自貿區的改革優勢鼓勵上海的光伏企業以服務貿易的方式出口,將能夠成為上海“四個中心”建設中的一個新亮點。
第三,上海市光伏產業可以輕裝上陣
盡管目前光伏市場總體長期向好,但是,中國光伏產業在2013年下半年還將繼續洗牌,這是前兩年的頹勢的延續,那些沒有自己的技術和獨特的經營模式、只靠資金堆砌起來的大規模的光伏企業,注定要漸漸失去競爭力而消亡;這是血淋淋的競爭,已經無人能夠阻止。
中國以及國際上現有的大型光伏企業,由于設備都已經落后而造成龐大的低效產能不僅不能成為發展動力,反而因成本高、效率低而缺乏競爭力,因此,巨大的規模反而成為了沉重的包袱。現在江蘇、江西、河北、四川等光伏大省,不少建廠較早的生產企業,設備已經落后,無法滿足現在的光伏產業的質量和成本要求,因此,停工、破產、虧損的壓力非常巨大,不僅企業難以繼續前進,而且給當地政府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即便是那些能夠在這次的復蘇中度過難關的光伏企業,不少也因積重難返,而喪失了競爭力。而在即將來臨的新的一輪光伏發展高潮中,只有那些有自主創新的技術、有雄厚的資金且深諳光伏產業發展規律的企業,才能夠脫穎而出,借勢發展。
上海市雖然在前一階段的光伏發展大潮中暫時落后,但也沒有背上落后的光伏產能造成的沉重包袱。而上海由于光伏企業數量少和規模小,這樣的包袱相對來說也小,而上海市的光伏企業大多是技術較為先進、創新比較強的企業,而且上海的大環境也適合商業模式的創新,因此,上海市的光伏企業現在可以輕裝上陣,采用最先進的技術,以最低的投資、最低的成本、和最好的質量進行市場競爭。而隨著光伏產業的技術不斷成熟和穩定,技術更新尤其是設備更新的速度會逐漸放緩,上海的光伏企業所具有的技術優勢將厚積薄發,后來居上。只要上海的光伏企業抓住現在的產業轉型期的拐點,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從現在開始奮起直追,就一定能夠彎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第四,上海具有改革先發優勢
上海市的貿易中心、航運中心、金融中心的優勢,尤其是國務院剛剛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政策,將把上述三個優勢大大升華;而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特殊政策結合上海市的“兩頭在滬、中間在外”的“總部經濟”模式,能夠使上海的光伏產業發展避開上海市土地稀缺、資源稀缺的短處,發揮研發、貿易、金融、航運和裝備制造的優勢,實現資源互補、優勢互補的地區合作模式,使上海的光伏企業具備最大的競爭優勢。上海的科技研發實力、裝備制造優勢和國際信息交流優勢,使得上海市發展光伏產業具備全國甚至全世界任何一個城市都不具備的外在優勢條件。上海市只要重點建設光伏產業的系列研發中心、融資中心、貿易中心和裝備制造基地,指導上海光伏企業進行產業鏈布局,并以上海為基地,進行全國性的智能光伏微電網的運營、集成和維護檢測中心建設,又在全球布局,利用各地的資源、政策、法律、技術和市場等資源條件設立最適合的發展經營模式,這樣,不僅能夠使上海的光伏企業具備其它企業所不能具備的優勢,而且,還具備很強的抗風險能力。
從上述四個方面可知,上海市發展的光伏產業,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具備了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的雙重優勢,既處在光伏產業大發展的有利的宏觀經濟環境,也身處上海這個目前最適合光伏產業發展的改革高地,如果以總部經濟的方式利用從上海到全國甚至全世界各地的優勢資源,以上海企業所獨有的領先的技術優勢和先進的商業模式,是一定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把上海市的光伏產業從戰略性新型產業變成上海市的支柱產業的。
5、上海市政府對光伏產業應采取的支持措施
如前所述,光伏產業目前已經成為關系到國家環境安全和能源戰略安全的戰略性產業,而光伏產業的發展亟需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近日,國務院批準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不僅為上海的金融、貿易、航運提供了優勢的條件,為制造業的發展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上海光伏企業應當充分利用自貿區和“總部經濟”政策,以“兩頭在滬、中間在外”的原則,將研發、裝備制造、市場營銷、企業融資等放在上海,將占用土地電力等資源消耗較大的生產和制造環節放在其它省份,這樣,就可以充分利用和發揮上海自身的優勢,避開土地資源稀缺的弱點。通過總部經濟的模式,抓住現在光伏產業從低谷期向高峰期的歷史發展機遇,在下一個光伏產業高峰到來之前,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建立一個高效運作的光伏產業總部經濟體系,只要布局得當,準備充分,必將能夠具備國內外其它地區所不能具備的優勢,完全可以培養出一批產值超百億甚至千億的大型光伏企業,使上海光伏產業成為上海市產業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亮點,并使上海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光伏產品生產基地和光伏裝備制造基地。
上海光伏產業的發展,在幾年內可為上海市增加數千億元年產值,為上海市帶來每年數百億的財稅收入,而且能夠促進上海市從目前依賴鋼鐵、石化、汽車等傳統產業向光伏這個新興戰略性產業的過渡,并把光伏產業從新興產業向支柱產業過渡,形成一個新的戰略增長點。
有著上述這些優勢,加上光伏產業目前面臨的戰略機遇,上海市完全有機會使自己的光伏產業后來居上,成為國內舉足輕重的光伏產業基地。建議上海市政府可采取如下措施對本市光伏產業的發展給予支持。
(一)鼓勵自主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
技術創新是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根本舉措。可通過繼續實施“聚焦張江”戰略、推進“科技小巨人”工程等系列鼓勵創新的機制,積極搭建光伏產業相關的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光伏產業內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和成果轉化項目,提高上海市光伏企業的競爭力。
(二)通過推進重大項目發展大型企業
大型企業是光伏制造業的主體,重大項目是推進光伏制造業的重要抓手,可利用現有的六大產業基地,在其中建設或新建光伏產業制造基地,培育上海的大型光伏企業,培育上海的光伏品牌,同時,也可以引進國際知名的企業和品牌,并通過引進、嫁接,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通過大企業的帶動,來形成上海市光伏產業的規模優勢,形成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光伏制造基地。
(三)完善并用活產業和區域政策
光伏產業是目前上海乃至中國為數不多的能夠占據全球產業鏈高端的產業,是能夠拉動大量就業的產業。近年來上海有不少產業發展政策,也針對光伏產業出了一些文件。而2013年,國務院的24號文,應當為上海市的光伏產業政策出臺定下了基調,而2013年9月掛牌的上海自貿區,以及上海現有的總部經濟政策,可為上海的光伏企業避開上海的環境資源制約,發揮上海的優勢,取得穩定、快速、可持續的發展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而市政府則可針對光伏產業的國際化程度高、科技程度高的特點,充分利用自貿區和總部經濟的優勢,鼓勵企業采取創新的模式,來利用全國乃至全球的資源為上海的企業創收服務。
總之,上海的光伏產業雖然與國際的光伏產業一樣,遭受了市場的寒冬和洗禮,面臨了嚴峻的挑戰,但是,借助上海市的上述優勢,和光伏向替代能源邁進的歷史性機遇,上海的光伏產業一定能夠后來居上,在世界光伏之林奠定自己的地位,樹立起一座豐碑,也為將成為上海新經濟的一個亮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