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戰略考慮和主要目的1、設立自由貿易園區是國家戰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是國家戰略,是先行先試、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意義深遠。這項重大改革是...
一、 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戰略考慮和主要目的1、設立自由貿易園區是國家戰略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是國家戰略,是先行先試、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意義深遠。這項重大改革是以制度創新為著力點,重在提升軟實力,各項工作影響大、難度高。
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主要任務是要探索中國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和新模式,推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行政體制改革,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實現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服務全國的發展。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有利于培育中國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構建與各國合作發展的新平臺,拓展經濟增長的新空間,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2、自由貿易園區的特征:三自由、一保障
貨物進出自由制度安排:不存在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凡合乎國際慣例的貨物進出均通暢無阻,免予海關慣常監管。
投資自由制度安排:投資沒有因國別差異帶來的行業限制與經營方式限制,包括投資自由、雇工自由、經營自由、經營人員出入境自由等。
金融自由制度安排:外匯自由兌換、資金出入和轉移自由、資金經營自由,沒有國民待遇與非國民待遇之分。
法律法規制度保障:自由貿易園區依法設立,法律明確規定自由貿易園區的區域性質和法律地位,保障自由貿易園區的發展。
二、 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和進展
1、 制度創新是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核心
自由貿易園(港)區,核心是制度創新;重點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與國際接軌,不做政策“洼地”。制度創新要能夠可復制、可推廣。
制度創新包括:政府管理制度創新、貿易制度創新、投資制度創新、金融制度創新、監管制度創新等。
2、 上海自貿試驗區的進展
截至2014年5月,上海自貿試驗區累計新增企業近9000家、區內注冊企業總數量達1.7萬家。其中,銀行、證券、保險、基金、財富管理、金融信息服務、資產管理、投資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超過2000家;
發布2013版負面清單,建立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注冊資本認繳制、“先照后證”登記制、年度報告公示制,“一表登記、一口受理、并聯辦事”。企業拿照時間從29天縮短到4天;
境外投資管理改革,備案制為主,5天可以出具備案文件;
貿易便利化試點。海關推出18項措施,憑倉單“先入區、后報關”;檢驗檢疫實行即查即放、快檢快放等23項監管制度創新;
自貿區已對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文化服務等6個領域的19個行業放開試點,首批23項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已全部實施,并全部已有相應企業入駐或進入項目儲備。
三、 上海自貿試驗區未來改革創新舉措
1、2014年上海自貿試驗區重點任務
推出2014版負面清單;
擴大服務業開放(育幼養老、建筑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檢測檢驗認證、影視出版等);
推進制造業開放(海洋工程裝備、航空航天制造、新能源等);
推進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服務貿易監管方式;
海關、檢驗檢疫“單一窗口”管理;
綜合執法制度、信息公開制度等等。
2、 上海自貿試驗區將重點發展五大產業集群
國際貿易產業集群。重點發展: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離案貿易、大宗商品交易、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等。
金融服務產業集群。重點發展:人民幣跨境業務、離岸金融業務、融資租賃、資產管理、專業金融等。
航運服務產業集群。重點發展:航運專業服務、航運金融、現代物流、國際船舶管理、國際中轉集拼、國際航空服務等。
專業服務產業集群。重點發展:文化產業、中介服務、社會服務等。
高端制造產業集群。重點發展:高端輕型制造、生產性服務業(離岸研發服務、國際維修服務、國際檢驗檢測服務)、信息服務(大數據)等。
3、 上海自貿試驗區將重點培育三大功能業態
總部經濟。全球事業部、管理型總部、營運控制總部、投資類總部、研發類總部、貿易結算類總部、采購銷售類總部,集聚跨國公司區域總部、國有企業總部、民營企業總部。
平臺經濟。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保稅展示交易平臺、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等。
新經濟。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文化金融。
四、 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對先進制造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1、 上海自貿試驗區將著力擴大制造業開放
制造業領域開放的主要考慮:一是有些領域國內企業已基本掌握,在國內及國外已占據一定市場空間,市場已充分競爭,如:工程機械、普通軸承的制造等;二是有些領域技術目前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差距較大,短期內不可能有突破(如:汽車電子總線網絡技術、電動助力轉向系統電子控制器的制造),建議考慮對外資開放,加強本地能力培養;三是國家給予免稅進口優惠政策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如:超臨界火電機組、大型煤化工設備等),建議放開對外資的限制,培養本地生產能力、降低成本。
上海自貿試驗區將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從事深水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制造、船舶低、中速柴油機及曲軸等零部件的設計、航空發動機零部件的設計、制造和維修等。
2、 臨港地區可能成為制造業開放的主要載體
臨港地區涵蓋上海臨港產業區和新城區域,總面積31.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主產業區、重裝備產業區(包括奉賢分區)、物流園區等區域。臨港地區毗鄰自貿試驗區,區域優勢明顯。是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承載空間,產業定位明確且政策優勢突出。
五、 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幾點建議
1、 發展先進制造業要把握好三大機遇
第三次工業革命戰略機遇。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導致全球制造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包括全球制造業比較優勢格局、全球制造業空間布局和全球制造業綜合實力格局等。
我國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機遇。促進我國新興產業發展、技術創新、二三產業融合、傳統產業升級、緩解要素瓶頸約束,催生新的產業增長點和新的商業模式。
上海自貿區建設戰略機遇。制度創新機遇、制造業擴大開放機遇、產業升級調整機遇、國際資金人才機遇、自貿試驗區擴區機遇等。
2、 搶占臨港先進制造業發展新高地
第一:把握自貿試驗區擴區機遇,聚焦優勢領域搶占發展制高點。
其中包括高端機床、精密制造、航空發動機零部件制造、太陽能等。
第二:對接自貿試驗區創新要求,圍繞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和應用創新。
其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和綠色低碳技術、新材料技術等。著重加強產業融合技術交叉領域的技術突破,加強應用技術創新和檢測技術創新,加強產業形態和應用模式的跨界組合,注重構建技術轉化平臺,促進實驗技術加速向產業技術的轉換。
第三:順應自貿試驗區轉型趨勢,鼓勵制造企業創新催生“微觀跨國公司”。
其中包括生產模式創新、組織模式創新、技術模式創新。積極培育“微觀跨國公司”,推動制造業企業向“微笑曲線”兩端轉型。
第四:立足自貿試驗區開放特點,積極融入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
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發展空間、加快解決擴大開發遇到的制度瓶頸。
第五:呼應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要求,塑造制度改革創新“紅利”。
創新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的制度安排、創新新興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機制、建立有效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規范、創新人力資本集聚的制度安排等。
記者小結: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其中上海自貿試驗區將重點發展的五大產業集群中就包括了涵蓋超硬材料及制品行業的高端制造產業集群。我國超硬材料及制品行業作為我國新材料行業及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內容之一,完全符合上海自貿試驗區著力發展開放的條件與要求。中國超硬材料及制品行業應努力抓住這一挑戰與機遇,搶占國際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新高地。
(本文由中國超硬材料網記者根據第二屆先進制造業大會中上海發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長任新健《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與先進制造業發展》的主題演講錄音整理而來,文字內容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