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四川大學在制定的《四川大學(理工醫)科技跨越行動計劃》中,將“社會服務工程”列為重點工程,確立了“立足四川,服務西部,重點布局,輻射全國”的產學研合作戰略...
作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四川大學在制定的《四川大學(理工醫)科技跨越行動計劃》中,將“社會服務工程”列為重點工程,確立了“立足四川,服務西部,重點布局,輻射全國”的產學研合作戰略思路。
2012年6月,創辦于1888年的戴·比爾斯公司派出一支技術團隊前往成都。為了目睹四川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博導賀端威領銜的超硬復合材料研發,這家誕生于南非約翰內斯堡,主宰了全球近4成鉆石開采與貿易的跨國公司,付出的“代價”是10天里每天支付5000美元,而且還有極為苛刻的附加條件!
根據賀端威的預算,這項生長于成都本土、在國內還屬“年輕”的技術,未來10年,將形成年產值逾100億元的產業鏈。
高性能復合鉆齒 目前主要依靠進口
吸引戴·比爾斯公司前來“取經”的賀端威,今年45歲。1995年從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1998年獲得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學位。此后的數年間,他穿梭于世界各國從事科學研究。2006年,賀端威作為四川大學引進人才,擔任該校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教授,繼續從事他數年來一直不曾放手的超硬復合材料研發。
賀端威關注的“超硬復合材料”到底是什么?簡單說,就是開采地下石油的鉆齒的制作材料。目前,我國的高性能復合鉆齒主要依靠進口。“硬質合金的鉆齒雖然便宜,但是探測能力只有幾十到幾百米”,然而被賀端威稱為“工業牙齒”的多晶金剛石(pdc)復合鉆齒,探測能力卻可深入到地下3000米!據他透露,目前這種材質的鉆齒,進口每個需2000元,而40至50個同樣的鉆齒,才得以組成一個完整的鉆頭,進行地下掘進工作。
建聯合研發中心 帶動蓉企快速發展
根據賀端威的了解,成都及周邊石油鉆頭廠約30個,每年對于pdc鉆齒的需求就超過10億個,全球則超過200億個。針對國內外市場的迫切需要,近5年來,川大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高壓科學與技術實驗室投入近2000萬元,建立了一個到達國際先進水平的、油氣鉆探用高性能pdc復合鉆齒的研發平臺與性能測試平臺。
2010年,賀端威所在的實驗室與成都比拓超硬材料有限公司建立聯合研發中心,為其提供高標準的技術支撐,“目前,這家公司的年產值達到了千萬元。”賀端威說。根據他的估算,這項技術的研發,可帶動成都及周邊油氣鉆頭企業的快速發展,顯著提高油氣鉆探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在未來10年形成年產值逾100億元的產業鏈。
目前,已有國內上市公司和世界500強企業與賀端威合作,展開pdc鉆齒的批量化試生產,在耐磨性、抗沖擊性、熱穩定性等關鍵性指標上,達到或超過了國際同類高端產品,并在川東、青海等地區進行了油氣深井鉆探試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通過跨國公司測試 學生被高薪聘用
2008年,賀端威的研究技術受到了美國斯倫貝謝公司的關注。據了解,這家大型跨國企業集團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擁有百年的發展歷史。
有趣的是,2004年至2006年,賀端威也曾在該公司研發部擔任過研究員,主要從事鉆探用pdc復合鉆齒研發。后來,受母校的邀請,他還是選擇了回國。“我們有技術實力,有人才和研究環境,當然也能研究出與國際水平媲美的超硬復合材料。”賀端威說,pdc復合鉆齒的原材料雖是金剛石和粘結劑,但成敗卻完全取決于核心技術。
斯倫貝謝公司當年來蓉找他,證明了他回國后的成功。最終,由他的實驗室研制的pdc復合鉆齒,通過了這家公司的測試。他指導的一名碩士研究生,也被該公司聘用,年薪9.5萬美元。近五年來,他已承擔各類項目20余項,合計經費近2000萬元,擁有國內外專利10項,與國內外企業合作開發的超硬復合材料產品年產值已過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