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一輪產能過剩洗禮后,光伏行業正出現復蘇曙光。在A股32家上市的光伏企業中,有八成公司實現盈利,半數公司凈利潤同比實現翻番。
然而,也并非所有公司都踏準這波復蘇行情,前期光伏“雙反”導致海外市場全面收縮,那些沒有打開新興市場的公司,正面臨嚴重的分化,高昂的負債、緊繃的資金鏈,將導致公司在今年的行業擴張中,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去年下半年,隨著國內裝機市場啟動、市場回暖,幾乎所有光伏企業都在加大出貨量,甚至不惜虧損銷售,以清理庫存,保證現金流。“突然出現供不應求的市場變化,造成之前被關停的光伏企業趁機死灰復燃,為光伏產品再次產能過剩留下了溫床,光伏市場有重回無序競爭的隱患。”晶龍集團董事長靳保芳向行業發出警示。
闖關
耗時一年多的資產優化和財務結構調整,晶澳太陽能(JASO)迎來11個季度以來的首次扭虧,并穩坐光伏電池出貨量全球老大的位置。現金比率與流動比率均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近20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處行業較低水平。截至2013年末,晶澳現金與現金等價物為3.5億美元。
3月17日,晶澳太陽能年報顯示,去年第四季度凈利潤2352萬美元,實現了此輪行業復蘇以來的首次單季盈利。第四季度毛利率也從年初的6%,提升至15.5%。
國金證券研究員張帥預計,晶澳太陽能全年盈利有望超過1億美元。“在全部一線組件企業中,公司是為數不多在中國和日本這兩個最重要的市場取得較高份額的企業,向兩國的出貨量分別占公司全年總出貨量的33%和43%,在銷售區域分布和產品技術研發上較其他一線企業具備一定優勢。”張帥稱。
回顧最艱難的時候,晶澳太陽能總裁謝健告訴經濟觀察報,增加組件業務是度過危機的重要戰略之一。“我們當時判斷,雖然排名前十的組件企業在不斷擴張,但其光伏電池自給率也在逐漸提高,這勢必會降低光伏電池的外購需求,給晶澳光伏電池銷售造成巨大壓力。”謝健稱。
為此,晶澳太陽能在2011年,決定停止光伏電池的擴張,進軍下游發展光伏組件業務。此后一年,全球光伏排名前十的組件企業占50%以上的市場份額,光伏電池自給率超過95%。而當年,晶澳的組件出貨量超過了光伏電池出貨量,成為新的利潤貢獻點。
同樣的市場復蘇跡象也體現在另一家光伏領軍企業阿特斯(CSIQ)的財報上,公司第四季度凈利潤為2095萬美元,毛利率為19.5%,這已是阿特斯公司連續兩個季度實現盈利,并且實現了全年扭虧的目標。2013年,阿特斯總營收16.5億美元,同比增長28%,凈利潤4560萬美元。
在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瞿曉鏵看來,重回盈利軌道,不僅得益于組件產品銷售在全球市場的開拓,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新的商務模式,即公司從組件供應商到電站和光伏系統成套解決方案服務商的轉變。
“我們在探索新的商務模式這條道路上獨自堅持了四年,直到今年才真正顯示出效益,為市場所認可。”瞿曉鏵稱,阿特斯的整體解決方案帶來了良好收益,在全球的大型光伏項目儲備也穩定增長,整體解決方案在年度銷售額中占比為28.6%。
在A股市場上,億晶光電年報顯示,2013年度,公司營業收入26.9億,同比增長37%,凈利潤6887.68萬,同比增長110%。此外,橫店東磁、新大新材、中環股份三家公司的凈利潤也分別同比增長226%、186%和173%。
截止3月20日,A股32家光伏企業中共有30家公司發布年報或業績快報,其中實現盈利的共計24家,占比80%。拓日新能、航天機電、向日葵、中環股份等十多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實現翻番。
分化
并非所有的光伏企業都踏準這波復蘇行情。3月19日,英利財報顯示,公司年度凈虧損高達19.44億元,與同在美股上市的其他光伏公司相比虧損較為嚴重,這已是英利連續三年重虧,此前年虧損額均超過30億元。
“雙反導致海外市場全面收縮,國內市場也沒有打開。”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表示,“英利公司接下來會面臨更嚴峻的局面,盡管已經采取多種措施減虧,但并不能在短期取得實質性效果”。英利今年的虧損中包括4.8億元的硅料長單減值。
在終端市場上,英利一直采取以低價出貨的競爭方式,這種“犧牲利潤換取市場規模”的手法,也是此前行業巨頭尚德電力采取的模式。2013年,英利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供應商,但連續三年的虧損銷售狀態帶來負債高昂,資產負債率高達92%,屬行業前列。
同樣遭受巨額虧損的,還有A股市場上的光伏企業天威保變,財報顯示,公司凈虧損額高達52.33億元,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下屬公司全部重虧,其中,天威四川硅業公司虧損額達11.68億元,保定天威薄膜光伏虧損12.48億元。
“公司所屬新能源行業受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市場萎縮,產能過剩,產品低價徘徊等情況仍未好轉。”天威保變官方表示,公司旗下新能源企業基本處于停產狀態,計提大額資產減值準備,導致當年出現較大虧損。3月13日,天威保變公司發行的“11天威債”暫停上市。此前幾天,ST超日公司發行的“11超日債”宣告違約,成為中國債市的第一個違約案例。
海潤光伏盡管也踏準了這波光伏復蘇的行情,在第三和第四季度額實現扭虧,但由于公司上半年的虧損,造成公司全年凈虧損 1.3億元,同比暴跌6394.96%,按業績承諾,大股東則要補償給公司6.6億元。同期,因上半年虧損太大導致全年凈利潤整體大跌的還有樂山電力、晶盛機電,分別同比下滑750%和74.9%。
在香港上市的光伏上游企業保利協鑫,也在去年下半年實現盈利,但全年則凈虧損6.64億港元。此前因多晶硅價格快速下跌,國內多晶硅企業陷入大規模停產境地。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硅業分會的統計,截至2013年上半年,國內已投產43家多晶硅企業中,僅剩6家企業尚在開工生產,2013年底,國內大約有13家多晶硅企業恢復生產。保利協鑫人士預計,當下游的組件需求提升之后,上游多晶硅又沒有明顯的增產,可能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促使多晶硅價格回升。
截止3月19日,國內多晶硅價格從去年年底的每噸13萬元,攀升至每噸17萬元。多晶硅價格的走強,則是是與下游市場需求較旺盛有關。
“今年行業整合將進一步加劇,一批缺乏核心技術、成本控制能力較弱及債務負擔過重的企業將成為破產重組對象,而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則進一步做大做強。”一位光伏業內分析人士稱。
擴張
晶澳太陽能總裁謝健稱,2014年光伏行業雖轉暖,但會進入微利時代。他介紹,今年幾大組件企業相繼宣布擴產計劃,預計組件增量將超20GW,勢必會對產品價格形成巨大壓力。為搶占市場,“量增價降”趨勢明顯,企業必將接受微利現實。
晶澳的光伏電池產能為2.5GW,組件產能為1.8GW,公司計劃2014年第二季度之前,電池和組件產能均擴張至2.8GW。謝健表示,“今年公司步子會邁得更快,并會把視野拓展到下游產業鏈。在保持制造業技術與產品基礎上,進軍下游電站服務領域,使企業發展再上新臺階。”“去年下半年,幾乎所有光伏企業都在加大出貨量,甚至不惜虧損銷售,目的在于清理庫存,保證現金流。”一位光伏企業高管稱。
近期,美國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SunPower發布2014年資本支出計劃。該企業在報告中指出,憑借對全球太陽能市場的大膽預測,2014年資本支出金額有望達到1.5-1.7億美元,較2013年翻了一番。
在光伏公司向下游蜂擁做電站的時候,在晶澳太陽能副總裁曹博稱,分布式電站的挑戰還很多:融資渠道較為單一,大部分來自于銀行貸款,且缺乏完整的融資保障體制;電費收入因中國誠信機制不健全而會存在不確定性,再加之光伏電價補貼的發放不及時、智能電網并網輔助技術不成熟、屋頂資源有限等,也都會影響分布式電站的發展。目前,0.42元/千瓦時的補貼力度,還不足以觸發住宅屋頂的安裝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