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家能源局在年初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要求2014年光伏新增裝機14G瓦,專家估計,達成目標約需1400億元投資。而融資是光伏發展的老大難問題,處于產業鏈下游的電站項目由于回報周期長、...
國家能源局在年初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要求2014年光伏新增裝機14G瓦,專家估計,達成目標約需1400億元投資。而融資是光伏發展的老大難問題,處于產業鏈下游的電站項目由于回報周期長、風險高,一直是銀行敬而遠之的領域。業內人士介紹,銀行給光伏電站項目貸款的利率比其他項目都高,由于國家有政策,很多銀行對新能源項目很歡迎,但惟獨光伏享受不到這個待遇,面對光伏電站建設,銀行總是推脫“要再研究研究”。專家表示,電站投資好是好,但由于無法獲得擔保,銀行貸款難以運作。
有專家建議,在這種情況下,不應該只盯著銀行,還要嘗試其他融資途徑,例如證券,甚至是引進外資。但另一部分專家則認為,中國光伏不缺錢,之所以沒有大量資金涌入這個領域,關鍵是光伏電站盈利模式還不明晰。光伏電站回報周期長達25年,遠高于一般金融產品的回報周期。協調好這個利益分配或是破題光伏融資的關鍵。專家表示,光伏發展必要要金融創新,預計2014年光伏融資的形式會更豐富。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主張融資渠道多元化,“既有銀行也有證券債券市場,同時不排除引進外資。”
“因為引進外資已經在其他行業廣泛應用,如果開放繼續深入的話不排除外資進入光伏業,但這些都需要在國家法律框架之下進行。”孟憲淦說道。
不過,“外資進入光伏電站相對比較復雜。”孟憲淦透露,“尤其做分布式光伏電站,麻煩事太多,其中主要的就是利益的分配和商業模式問題。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土地、房屋沒有私有的國家,這就造成了工程在利益分配上的不確定性。”
而晶澳太陽能經理王潤川則表示,目前,在中國現有政策下,并沒有限制外資銀行等進入中國光伏電站。“之所以沒有先例,是因為目前連中國銀行都不愿投資中國光伏電站更何況是外資銀行。外資銀行往往考慮到的風險遠比國內光伏業所考慮的風險要多得多。”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目前并不缺錢而是投資者不愿意投資光伏電站。王潤川認為,“主要問題在于光伏電站的運營模式。”
“光伏本身并不缺錢,還沒有到亟須引進外資的地步。”王潤川解釋說,“目前中國有足夠的資金來發展光伏電站,之所以沒有大量資本涌入,是因為光伏電站還缺少穩定的收益,風險尚不可控,也就是投資回報不可預期。”
“如果從證券債券角度看,光伏分布式電站的收益率應該高于銀行的存款和債券利率,可以用債券的發行方式來發行25年債券,相當于長期收益。”孟憲淦告訴記者,“還可以分段來經營,可能第五年的債券收益率比較低,那么價格比較低,越往以后收益越高,價錢可以高一些,根據投資人的要求而采取不同的方式。”
“還是說我們有比較好的政策才能讓投資者掏錢,現在之所以沒人往里面扔錢,就是因為政策的不確定性,大家缺乏信用。”孟憲淦說,“雖然,目前根據債券、銀行、外資等方面的投資建議很多,但是可操作性都不大。”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產業研究員紅煒表示:“終端市場的融資應當以金融創新為主,不是傳統的銀行融資債券融資,那么需要創新金融產品。”
“可以由大型的產業投資基金作為啟動資金;還有資產證券化,以大型產業資金為初始投入,加上資產證券化的回收滾動的形式,來保證每年可持續多元的融資需求。”他介紹說,目前很多民營光伏企業賣出了電站,但是資金還沒有收回來,這完全可以做成信貸資產證券化,將電站項目做成金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