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中國石材重鎮水頭,迎來一批批踏看工廠的國內外石材客商和一撥撥前來考察取經的國內同行。在南安水頭,一個又一個的石材加工廠投建、擴建成為時下經濟“寒冬”中的一抹“獨特風景”。
一邊是業界呼吁石材需求緊縮、產能過剩,要控制產能;一邊卻是泉州石材企業紛紛擴產。玄機何在?記者試圖撥開重霧,探知業內景象。
逆勢擴張:十多個項目爭先上馬
在沈海高速南安水頭蟠龍工業區路段旁,高聳的三個污水處理塔與周邊三座新車間形成鮮明的對比,這里是南安市引進的國內頂尖石材加工商環球石材福建加工基地的在建工地。短短一年時間內,投資方已經砸下1億多元,鏟山填溝,完成近200畝的建筑工程。“現在已經有一條生產線投產了,還有兩條生產線安裝完備,因為要趕著交貨,所以只得邊建設邊投產。”環球石材集團福建公司副總經理鐘飛虎帶著記者一邊參觀,一邊介紹項目運營情況。
新東源“頂著瑟瑟寒風”,從水頭老廠搬至官橋占地70畝的新廠,集中精力生產節能又環保的石磚。前不久的竣工儀式上,企業負責人楊加強告訴記者:“過去五年我們都沒有新投資,建新廠是因為老廠產能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據其透露,此前百分之百做外銷,并由此來支持試水國內市場,今年的企業戰略是用石磚敲開國內高端市場,集中開拓東部沿海城市。
記者在水頭、石井、官橋等南安沿海三鎮走訪獲悉,就在廣東云浮、山東萊州等其他國內石材產區石材企業紛紛減產、停產的同時,全國最大的石材產區南安在關停一批小企業的同時,最近還有港龍、興龍、瑞剛、高時、錦發、順順順、中超、中泰等十多個石企新項目上馬或投產。
節能革命:1立方米變120平方米
在石材企業紛紛擴張的同時,政府也不斷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比如,南安政府原則上不批投資3000萬元以下的石材新項目。截至目前,中國石材業10大龍頭企業已有9家入駐南安,石材品種從石板材到異型材,從薄型材到工藝材,從原色板到人造石,樣式應有盡有。
1立方米石荒料可加工成40平方米的石板材,不足為奇。可要是將1立方米的石荒料加工成120平方米板材,卻讓不少人感到驚訝。如今,創新讓泉州的石材企業成就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石磚,這個還不為百姓所熟悉的名字,已經在石材界帶來一場節能革命。讓企業負責人楊加強頗為得意的是,通過吸取歐洲技術,對生產線進行改造,還實現了石材產業遲遲難以突破的標準化生產,同等量的荒石料能加工三倍于大理石的石磚。正是基于此,楊加強對今年頗有信心,他告訴記者:“今年產能至少提升40%,要是沒有投入的壓力,還可更高。”
此外,打造工程整體運營方案也成為石材龍頭企業搏擊市場的利器。談起環球落戶南安的初衷,鐘飛虎直言,最重要的一點是水頭形成了石材產業集群。
現代石材業在物流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時物流中心的投入使用,在完善泉州石材產業鏈上扮演重要角色。總經理高巍介紹說,這個具有保稅倉庫的全國規模最大的石材荒料交易中心,帶來的最大實惠就是效率。以前,水頭石材企業要到廈門碼頭找進口荒石料,至少耗時一天,現在只需一個小時就可在水頭買到各種各樣的荒石料。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在石材機械生產項目引進、石材物流、石材工藝設備水平提升、石材產品質量檢驗測試等產業高端環節的發展上,泉州石材產業不斷取得可喜的突破。
明智戰略:結構性過剩催生大產業集群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整合行業資源,是日前召開的中國石材工業協會會長辦公會上達成的共識。多名與會人員呼吁,石材需求縮水,產能過剩,需要在全國范圍內控制新增產能。
根據中國石材工業協會掌握的數字,2007年石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為97.99%,但是2008年降至97.63%。福建溪石集團董事長王伯瑤介紹,此前邀請咨詢公司在省內調研,結果表明石材產能出現過剩,早在去年上半年就有企業開工不足。
對此,中國石材工業協會會長鄒傳勝表示,2009年石材行業最大課題應該是結構調整。他分析認為,中國石材產能過剩是結構性過剩,尤其體現在傳統石材、中低檔次的石材產品過剩。“傳統石材產業”的高庫存、低周轉率以及固定投入大的特點也加大了企業經營風險。結構調整就是要從石材業的存量資產和增量資產兩方面著手,要淘汰一批不符合環保政策的小企業,引導企業往利用廢棄物、節能環保方向發展,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泉州十多個石材大項目紛紛上馬,福建省石材行業協會秘書長郭經偉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現象是行業資源大整合的表現。據其介紹,去年全省規模以上石材企業產值325億元,利潤17億元,比增7.76%,幾家大石材企業業績之所以獲得可觀增長,得益于中小企業退出的市場份額。他認為,在扶持中小企業的同時,地方政府更應該積極介入推動大產業集群,整合行業資源。
采訪中,專家認為,泉州的石材產業整體水平在國內是一流的,尤其是南安石材準入門檻較高,已經形成了較高水平的產業集群,加工技術比較先進。在南安水頭,一些加工中高檔產品、打造石材工程整體運營方案的大型企業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擴廠,上的是新項目,符合石材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其自身戰略安排的需要,也是抓住時機搶占了大量中小企業市場份額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