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2年可以說是造船行業最為艱難的一年,這一年造船行業三大指標全線下挫,造船行業頹勢蔓延。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公布數據顯示,1-11月,全國造船完工505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8....
2012年可以說是造船行業最為艱難的一年,這一年造船行業三大指標全線下挫,造船行業頹勢蔓延。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公布數據顯示,1-11月,全國造船完工505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8.2%;承接新船訂單170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9.4%;11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133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0.3%,比2011年底下降24.4%。從這些數據來看,2012年全年造船業的全面下挫已不可避免。展望2013年,在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行業有望緩慢復蘇。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影響2013年船舶行業運行的利好因素有哪些:一系列產業政策利好 促進船舶行業發展
2010年我國造船完工量世界第一,船舶工業銷售收入超過6000億元,船舶出口額突破400億美元,“十二五”我國船舶工業將進入由大變強的階段。根據《船舶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目標,到2015年我國船舶工業銷售收入達到12000億元,出口總額超過800億美元,“十二五”期間行業年均復合增速14.87%,出口年均增長82.06%。
2012年3月,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進一步促進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國資委、國家海洋局制定了《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2012年5月,為貫徹落實《船舶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標準化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促進我國船舶工業技術進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標準委組織編制了《船舶工業標準體系(2012年版)》,現予發布。
2012年7月1日,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在其網站上公布了雙層殼油船和散貨船協調統一版建造通用規則,供業界在2012年7月1日至12月31日的反饋期內進行審評。
為了幫助造船業、航運業“吃透”并提前應對這些新要求和新標準,2012年7月10日,中國船級社正式發布了《綠色船舶規范》。這是全球首部針對節能、環保、工作環境的綠色船舶規范,將于今年10月1日正式生效。
工信部在2012年8月14日發布《海洋工程裝備科研項目指南(2012年)》。《指南》圍繞海洋資源勘探、開采、儲運和服務四大環節,選擇了部分急需海洋工程裝備重點產品和關鍵技術,形成了18個2012年海洋工程裝備研發的重點方向。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高技術船舶科研計劃2012年度指南著眼于船舶科技在節能、環保、安全、高效等方面的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
從2012年10月12日召開的全國內河船型標準化總結推進工作現場會上獲悉:我國將建立標準船型指標體系,限期淘汰部分船型,力爭到2020年基本實現內河運輸船隊現代化。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是調整內河水運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介紹,內河船型標準化歷經十年發展,已經覆蓋京杭大運河和長江兩大水系,內河航運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2012年10月16日報道,俄羅斯起草2030年造船發展計劃,該計劃將主要涉及軍事相關企業的發展,海洋大陸架項目以及“冰”級船舶建造。俄羅斯2030年造船發展計劃草案將由貿易與工業部負責準備。撥付資金總量將達到1.3萬億盧布(約合418億美元)。貿工部造船局副局長稱,俄羅斯船東每年授予國外造船企業的訂單達到10億美元。在最近的10年中,俄羅斯船廠只獲得了船東全部訂單的6%。但是考慮到俄羅斯造船企業的技術能力,這一數字應該是達到30%。
2012年11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建立現代造船模式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在新形勢下,船舶行業及企業必須將建模作為轉變行業發展方式的突破口,推進建模工作在深度、廣度和精度三方面進入全面提升的新階段,并提出到2015年的建模工作目標:全行業基本建立高效船舶制造體系,主要造船技術指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15%,骨干造船企業造船效率達到15工時/修正總噸,典型船舶建造周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骨干造船企業平均鋼材一次利用率達到90%以上,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20%;大中型企業造船管理信息化普及率達到80%,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5%。
2012年11月29日,國家開發銀行船舶融資中心在大連成立。國開行董事長陳元,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交通運輸部副部長高宏鋒,大連市委書記唐軍、大連市市長李萬才,國開行副行長李吉平、董事會秘書陳民等出席成立儀式。中國遠洋集團、中海運集團、中外運長航集團、中船工業集團、中船重工集團等骨干航運、造船企業以及境內外相關機構參加儀式。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不斷顯現,國際航運市場持續低迷,我國航運企業經營效益下滑,造船企業新增造船訂單明顯減少,“交船難、接單難”問題日益嚴峻。作為國開行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我國航運業、造船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國開行船舶融資中心是該行成立的首個專門支持某一行業的總行業務部門,將有利于該行運用中長期投融資手段,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進一步提升我國航運業、造船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
各地的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也將為造船行業帶來進一步機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以及《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的出臺,將有力推動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為船舶工業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
2012年12月,為幫助中國船舶企業擺脫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困境,多部委正研究制定“十二五”后三年(2013-2015)船舶工業行動計劃,擬對重點船舶企業給予政策傾斜,在財政、稅收和金融等方面給予必要支持。目前,多部委正對我國船舶行業相關企業進行調研。
業內人士表示,行動計劃的內容可能包括鼓勵加大對船舶行業金融支持,加大船舶出口買方信貸資金投放;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化學品船等特種船舶和低速柴油機、船用柴油機曲軸等重點產品,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強化造船業準入限制,鼓勵兼并重組或抱團合作,加快造船基礎設施資源整合,優化船舶產業空間布局;積極發展船舶配套產業和船配市場,提升船舶配套能力,延伸船舶產業鏈;鼓勵造船企業建立現代造船模式,改革船舶產品設計、生產和經營方式,縮短造船周期,提高安全生產、清潔生產水平;謀劃長遠發展,儲備船舶產業先進制造能力等。這將對中長期國內造船行業的復蘇產生一定的利好。
鑒于造船行業的復蘇仍需要一定的時日,上述這些利好政策在2013年有望延續實施,進而對國內造船行業仍將繼續產生一定的利好。
國內造船行業需求繼續向好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船舶工業一直努力開拓國際市場,成功將自身打造成為外向型產業。然而,這也導致船舶工業對外依存度較高,近年來深受國際經濟低迷的影響。“西方不亮東方亮”,反觀國內市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國內市場潛力巨大:近年來,包括海監船、漁政船、邊防船、執法船在內的公務船市場平穩快速增長;為建設漁業強國,農業部等有關部門鼓勵造船企業加大力度開發高附加值、高效、節能、環保的遠洋漁船;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我國郵輪經濟的大幕徐徐拉開,豪華游船市場機遇初顯。此外,能源運輸需求帶動了VLCC、LNG運輸船的市場需求;隨著我國對船舶安全、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交通運輸部等有關部門及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利好政策,鼓勵快速發展以LNG為燃料的內河船舶及漁船。這些市場亮點,將為中國船企提供不少發展新機遇。
海工裝備為行業提供新的市場
與新造船市場不同,海工市場受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相對更小,且在全球能源需求的拉動下前景光明。在這方面,老對手韓國造船界給中國企業上了難忘的一課:盡管造船世界第一的寶座曾在2010年被中國奪走,但韓國造船界隨即憑借大量的海工裝備訂單實現逆轉,重奪第一。近兩年,海工裝備已成韓國幾大船企的主打產品。可以想象,韓國船企能夠在海工市場大展拳腳絕非一日之功,此前必然經過了周密的市場分析,開展了大量的技術研發,才能做到厚積薄發。因此,在海工領域,中國船舶行業還需奮起直追。另一方面,為實現我國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我國主流船舶企業更應盡快挺進深藍,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在破冰船、鉆井船、海底鋪管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上有所建樹,進而為未來開拓國際市場奠定基礎。
而且,“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加大對重點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海洋經濟、新能源、新材料、工程機械、物聯網、節能環保、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制造裝備、新型動力電池材料等產業都將為船舶企業發展多元化經營提供了新的市場機遇。